印度国内也有一些反思。印度《经济时报》6月19日题为“在中印酝酿紧张局势之际,莫迪发现邻国都保持‘沉默’”的评论文章称,如果莫迪想在面对最重要的外交挑战时获得周边的普遍支持,那么他是错误的。文章认为,长期以来在处理困难的邻国关系时,莫迪都是采取大胆举措,塑造强人形象,但他现在面临着缓和同中国紧张关系的任务,需要在高涨的民族主义热情与寻求和平解决危机中走一条谨慎路线。莫迪提出的“邻国优先”政策曾帮助印度解决了与孟加拉国的“飞地问题”,缓和了与斯里兰卡的关系。但这次印度在边境地区与三国同时发生对峙和冲突就很说明问题——印度霸权心态难改,加上莫迪操纵印度教民族主义,越来越偏离“邻国优先”政策的初衷,再次引起周边国家的疑虑和担忧,也让一些长期的贸易和安全伙伴感到不舒适。比如,因去年年底的公民身份法修正案,孟加拉国外长一直推迟访问印度。

巴基斯坦伊斯兰堡政策研究所所长哈立德·拉赫曼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对外军事行动转移民众对国内焦点问题的关注已成为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政府的一个惯用手段。拉赫曼说,“民粹主义正成为印度发展的挑战,不论是印度人民党还是其他政党,印度的精英阶层在民主体制下都难以避开民粹政治的影响。更危险的是,印度媒体也充满了民粹色彩,他们针对邻国进行恶意宣传和报道,刻意挑动民众对他国的敌意,使得形势不断恶化。”

为不做二流国家而“漫天要价”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德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印度总是处不好和邻国关系,与这个国家的“印度梦”和大国心态有关。上世纪50年代,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就说:“印度要么成为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印度不甘心做“二流国家”,但却没有和邻国处好关系。印度把巴基斯坦看成是“死对头”,把不丹、尼泊尔、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甚至孟加拉国都看成是印度的“后院”,对南亚邻国和中国发展关系看成是“包围印度”。王德华认为,印度这种大国心态是很复杂的。印度人私下和王德华交流时说,他们很赞赏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说的——真正的“亚洲世纪”,是要等到中国、印度和其他一些邻国发展起来,才算到来。但一些人也错误地解读说,“21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的,下半叶是印度的”。

美国的因素也影响着印度的邻国外交。巴基斯坦知名外交官、前常驻联合国代表玛莉哈·洛迪6月初在《黎明报》撰文称,美国越来越明显的反中策略可能让印度成为华盛顿更紧密的经济伙伴,美国也将加大力度把印度塑造成一个对抗中国的“战略配重”。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对新德里的扶持正使得后者在处理与邻国的争议问题上越来越大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