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为抗议印度在和尼泊尔的争议土地上修筑公路,尼泊尔通过新的宪法修正案,以法律形式将争议土地划入尼泊尔版图。该修正案通过后,很多尼泊尔民众自发举行庆祝活动。尼印之间的领土纠纷主要集中在尼泊尔西北部中尼印三国交界处,为自东南向西北方向连成一片的立普列克地区、卡拉帕尼地区和林匹亚杜拉地区。今年2月15日,尼总理奥利在国会特别讲话中表示,“所有历史证据和事实都表明,这些地区都是我们的领土”。据尼泊尔媒体报道,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尼泊尔政府都在当地进行人口普查等活动,但随着印度的不断蚕食,目前该区域完全由印度控制。1998年,尼方就该争议领土向印方提出交涉,并强调“我们没有制造问题,问题是印度人制造的,因此印度人有责任回应问题”。

尼泊尔民族民主党青年团主席阿比谢克·塔帕告诉《环球时报》驻尼特约记者:“这些所谓的争议领土对印度来说极具战略价值,扼守中国西藏和印度首都新德里之间距离最短的道路。历史上,印度曾在尼泊尔土地上中尼边境地区设立了18个哨所,在尼泊尔前国王马亨德拉在位期间,印度同意从尼泊尔土地上撤出这些哨所,但唯独此处争议领土上的哨所至今未撤。”塔帕直言:“尼泊尔是‘陆锁国’,只有中印两个邻国,大量必需品都需要依赖自印度进口,这让印度在尼印关系中占据优势,导致印度有时甚至能够决定我们的内政。”

尼泊尔国家通讯社高级记者阿努潘6月18日在印度“外交”网站刊文,分析五大因素驱动尼泊尔的“反印情绪”:一是印度1975年、1989年和2015年对尼泊尔进行三次“物资封锁”;二是尼印之间的领土纠纷以及尼印间边界开放的现状,频繁发生印度部队越境行凶或尼方人员遭到印方边境部队勒索的情况;三是印度无视佛陀出生于尼泊尔的事实而大力宣传佛陀出生于印度;四是印度习惯性认为尼泊尔是“小弟”,而尼泊尔并不认为印度是“大哥”;五是尼泊尔公众认为许多尼印之间的协议仅对印度有利,如1950年签订的《尼印友好条约》在尼泊尔非常不受欢迎,被公众认为是“将尼置于印保护伞之下的条约”,2008年尼时任总理普拉昌达访印时提出重新审视相关条约,但十多年后仍没有任何进展。

“这是‘特殊关系’的终结时刻吗?”尼泊尔作家姆尔米近日在媒体上撰文说,长期以来尼泊尔对印度的地区霸权感到不满,“越来越明显的是,尼泊尔希望摆脱‘特殊关系’”。在文章结尾处,姆尔米强调说:“反印主义已推动尼泊尔政治长达七十年之久。现在它需要决定双边关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