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23日至27日,美国负责南亚和中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唐纳德·卢率团访问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四个中亚国家。这是继上个月美国副国务卿乌兹拉·泽雅访问哈、吉两国以来,拜登政府推进中亚外交议程的又一重要举动。与此前不同,美方这次出访除了讨论经济与安全合作,还特别提出要强化“共同价值观”,大有把中亚作为拜登政府操弄“价值观外交”的新方向之势。但显然,这种脱离中亚国家政治现实和战略取向的臆想注定将会失败。

首先,美国与中亚国家缺乏“共同价值”的认同根基。在俄乌冲突背景下,美国试图强化所谓“民主—专制”的意识形态对立叙事,将盟友或伙伴团结在“共同价值观”的集体认同之下,打造各类“小圈子”以实现对所谓战略竞争对手的围堵与遏制。在欧洲地区,“坚守共同价值观”成为消解跨大西洋关系中一度出现的战略疏离、利益偏离和认同弱化的利器,北约不但借机“起死回生”,还出现进一步北扩和“入亚”的冲动。在亚太地区,无论近期的美国东盟特别峰会还是拜登访问韩日和启动“印太经济框架”(IPEF)等都表明,美国正着力构建基于“共同价值观”的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

然而,美国与中亚国家既缺乏美欧之间的历史文化纽带和安全同盟意识,也不具备美国与亚太国家紧密的经贸基础与发展议程。地处欧亚大陆中心位置的中亚国家具有独特的身份认同和对外认知框架,这导致双方难以界定何为真正的“共同价值”。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去年底邀请11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所谓“全球民主峰会”,却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排除在外。这也说明,美国从未将中亚国家视为所谓“民主阵营”的一分子,美代表团此访所提的强化“共同价值观”犹如空中楼阁。

其次,中亚国家对“美式价值观”的输入存在负面记忆。中亚国家独立以来,美国对该地区的战略曾经历三轮调整,包括以消化和巩固冷战胜利成果为目标的“过渡阶段”,以反恐和安全为由加强渗透的“扩张阶段”以及强化“中亚—南亚”地缘板块联动的“调整阶段”。在此期间,美国历届政府从未放弃对中亚进行“美式民主”的价值观输出和改造,这也成为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爆发“颜色革命”和政治动荡的外部根源。

在哈萨克斯坦“一月风波”之后,虽然中亚国家意识到现代化改革的必要性,但也更为强调防止外部势力以各种理由干涉内政,强调民主化与国家稳定可控之间的平衡。时至今日,中亚各国仍在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社情和政治传统的现代化转型之路,对于简单复制“美式自由、民主和人权”造成的乱象心有余悸,这种负面记忆将导致美国与中亚国家的“共同价值观”对话难以产生实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