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目前对于外资原研药企来说,根据以往的经验,部分外资原研药为了保证自己的全球价格体系,非常有可能“断臂求生”,自动退出竞争是过去几次集采以来很多外企的选择。

(文/李鹏涛 编辑/马媛媛)受疫情影响,今年第七批国采进度被延迟半年,但并未缺席。

7月12日在江苏南京开标的第七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共纳入61种药品,125个品规,涉及感染、肿瘤、糖尿病、神经系统等多个疾病领域。

本次集采吸引了295家医药企业,有217家企业的327个产品获得拟中选资格,其中有6家国际药企的6个产品中选,211家国内药企的321个产品中选。

据了解,此次集采是四年集采史上规则最复杂的一次集采,入围药企也史上最多,相较于史上最低降幅53%的第六批国采,第七批国采最终降幅只有48%。

“本次集采和之前类似,主要以市场规模大、竞争充分的品类作为主要目标,目的是为了整体性降低药品价格和患者花费。但集采政策的本质并不是完全低价的恶性竞争,而是在科学规则的引导下使企业在量、价、质多方面进行合理竞争。”灼识咨询总监刘立鹤表示。

严格集采规则下,竞争更激烈

这是2022年首次国家组织药品集采,此次集采规则设计不同以往,要求也更加严格。

不同于前几次集采“价低者得”的规则逻辑,参与第七批集采的药企除了要“满足1.8倍的熔断机制、大于等于50%的降幅、单位可比价小于等于0.1元的三个条件之一”情形外,还要满足“同品种中非最高顺位或同品种中为最高顺位或按“同品种最高顺位‘单位可比价’/同品种最低顺位‘单位可比价’”计算比值在本次集采所有品种比值结果降序排列中非前6名的,若与第6名计算比值相等,则并列第6名”中的任一条件”这一情形。

除此之外,针对之前进入集采的产品缺货的问题,第七批集采在规则上还特地增加了“备选企业”这一选项。

《采购文件》中明确,拟中选企业在选择“主供地区”之外,还需按中选顺序,额外从其他企业的主供地区中挑选自家的“备供地区”。备选企业按中选价直接在备供地区挂网。一旦主供企业无法供货,备供企业就可以拿下“主供”身份。

灼识咨询总监刘立鹤对此表示,“本次针对性的优化了入选规则,从目的上来说防止了恶意价格竞争。集采政策在多年执行的过程中也会逐渐的推广至市场更大,竞争更加充分的品类中,同时也要保证患者购药的可及性和药品质量的稳定性,以及保障了集采产品落地后的供给能力。”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备选企业”这一选项保证了终端用药,但也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变数。原本企业是按照拟采购量估算自己的报价,但现在还要考虑备供因素,计算价格时必须考虑大量增加供给的情况。企业不但要保证自身的产能满足备供需要,还要考虑成本、定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