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向发言人王超提问说,中国外交是否会变得越来越有攻击性?

针对这件事,我们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个问题,其实是非常明显的先入为主,提问的记者还特意提到了,中国去年公布的《对外关系法》草案中关于反制措施的条款,将中方出于捍卫国家利益的正当举动,恶意解读成所谓的“攻击性”,这种扭曲的逻辑,显然很难让人信服。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

对此,正如王超回应的那般,反制措施主要是针对那些违反国际法无理打压中国、遏制中国发展的个别国家,对于这种长臂管辖的恶劣行径,中方一贯坚决反对。

此外,王超还提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实言外之意就是,中国的外交政策,底层逻辑一直没变过,仍然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仅这一点就决定,任何炒作中国外交变得“越来越有攻击性”的论调,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更何况,前不久中国外交部才发布了《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里面的内容,也找不出任何一句存在所谓“攻击性”的措辞,通篇都是在强调,如何基于可持续的安全发展观,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合作。

【人大发言人王超】

但为何近段时间以来,“中国外交更具攻击性”的不实言论仍然喧嚣尘上?结合当前的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答案其实已经呼之欲出。梳理一下近年的报道,我们不难发现,一般都是西方国家在鼓吹、炒作相关论调,同时它们也是对中国“长臂管辖”、粗暴干涉内政的主力,是《对外关系法》草案中重点反制的对象。

至于那些与中方关系稳定,互有往来的国家,反而很难见到相关言论的存在,即便有,也处于相当边缘的位置,不怎么被主流舆论所接受,而散播那些言论的个体,要么与西方国家关系密切,要么深受西方媒体的舆论滤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