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普遍认为秦刚外长“风格强硬”】

客观而言,我们的外交风格,近段时间确实有比较明显的变化,比如说秦刚外长此前曾经在深夜跟土耳其外长以及日本外相通话,很直白地传达了中方在一些敏感问题上的重大关切;而王毅主任履新后首访欧洲,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直指俄乌冲突本质,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针锋相对。

此外,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以及分布在全球各地的驻外大使,也不乏犀利言论。这其实是根据国际形势以及国家综合实力发展,以及周边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相应作出的动态调整,核心目的是维护国家尊严,捍卫国家利益,跟攻击性不是一回事。

其实这也反映出,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已经习惯了跟过去韬光养晦的中国打交道,但是当中国开始展现出更主动的态势,准备在国际舞台上有更进一步的作为时,它们反而不适应了,却没有办法正视这种改变。中国的外交风格其实可以理解为越来越自信。对于这当中的变化,西方倒也没说错。但单纯把这份自信理解成所谓的“攻击性”,这恰恰是西方的不自信。

【王毅主任此前访问欧洲,与布林肯进行非正式接触】

另外还要补充一点,我们过去韬光养晦,主要是避免冲突,但这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中美关系过去稳定发展的前提下。随着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正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秩序中扮演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严重挑战到美国长期主导的单极霸权格局。中美结构性矛盾难以避免,这也是近年来美国联合西方盟友,频频向中国发难的根本原因。从这个角度来看,炒作中国外交具有“攻击性”,也是对华舆论战的一环。对此,我们更要有礼有节地反击,如果继续保持低调,反而不适应,更不符合中国的实际需求。

我们还可以看到,不仅仅是外交语言的风格变化,中国近些年的外交行动也“格局打开”,在地区事务方面展现出更积极的姿态,就一些重大地缘热点问题频频发声。比如说俄乌冲突、伊朗核协议问题、中东安全新架构等等。

【同样是西方国家,匈牙利内部就不怎么炒作所谓的“中国攻击性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