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朱宇方】

德国外长安娜莱娜·贝尔伯克刚刚完成了其上任后的首次中国之行。

这位德国绿党政治家虽然此前从未到访中国,但早已因其对中国的强硬姿态而闻名。

在就任德国外长前的2021年12月,贝尔伯克接受采访时谈到对中国的看法以及将如何与中国打交道时说:“为了解决全球问题,我们必须相互合作。例如,在与气候危机的斗争中,或在抗击新冠大流行的斗争中,必须团结才能取得成功。在这些领域,我们是合作伙伴。在其他领域,我们则是竞争对手,特别是在涉及到未来技术领导地位的问题上。”这番表态可谓完全符合这届由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组成的德国政府对中国“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的三重定位。

就任外长之后,贝尔伯克坚定奉行所谓的价值观外交。除了在台海和人权等问题上频频做出尖锐表态,对中国横加指责,她还尤其热衷于鼓吹“中国依赖”的危险,批评德国大企业短视近利,呼吁同中国有业务的企业不要再犯过度依赖俄罗斯能源那样的错误:“在事关生存的问题上,不应再依赖一个同我们价值观不同的国家。”“经济上的全盘依赖使我们在政治上容易受到胁迫。这种错误我们决不能再犯第二次。”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德国总理奥拉夫·肖尔茨(社民党)曾于2022年11月携工商代表团访华,积极推进中德经贸往来。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德国的对外政策究竟由谁说了算?

在德国政府中,关于外交政策的主导权并没有明确规定,通常取决于总理和外交部长谁更具政治强势。这届政府组建之初,社民党(总理朔尔茨所属政党)和绿党(贝尔伯克所属政党)就曾就外交政策的主导权打过嘴仗。虽然最终朔尔茨客气地表示:将与外交部长一起制定外交政策,但实践表明,这届政府的外交政策主要还是由总理府主导。不过,也正是因为外交部的影响力较小,部长贝尔伯克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她在表态,尤其是在做负面的政治表态时顾虑更少,反正最终由总理朔尔茨来负责调和与妥协。

这届德国政府《中国战略》的难产也是因为外交政策的分权。据德国媒体披露:去年11月,德国外交部曾拿出一份《中国战略》草案,由于其对中国的评价过于尖刻,并完全将人权置于贸易关系之上,总理府对此颇不以为然,外交部因此不得不重新拿出一个语气大有缓和的修改版。由于德国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也陷入拖延,从属于其的中国战略也只能继续延后出台。这给外交部提供了重新调整的机会,据称,贝尔伯克此次访华的见闻和心得也将被融入中国战略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