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国驻法大使卢沙野在接受法国LCI电视台采访时,就克里米亚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不过这个回应被西方媒体断章取义,放大炒作,引发了波罗的海三国不同形式的抗议。这些所谓的“抗议”,很大一部分是西方舆论对中方的施压,已经见怪不怪了,但卢大使的话,其实能引发我们两个方向的思考。

【卢大使的话值得思考】

一是苏联解体后,主权贬值,主权和领土完整应该怎么定义。二战结束,苏联解体,这两件事情的发生,使得国际社会新增加了不少所谓的主权国家,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主权的“通胀”。然而,主权的“通胀”却导致了国家的失败。

这是因为,国际秩序一般有其多元性和动态性,但随着参与国家越来越多,达成共识的空间越来越小,对国际秩序造成影响的因素也会越来越多,这里面就包括不稳定因素。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相当于,市场的失败导致了国家的失败,这其实是市场力量无法满足公共利益导致的后果。而反过来,国家在制度管理和市场调节方面的缺位,又可能导致市场失灵,二者是相互影响的。

所以,为了避免主权通胀对国际秩序造成影响,大国应该思考的,是从战后经济发展、国际安全局势的转变、地缘政治的变化等维度出发,提出满足当前国际共同认知的,符合当前国际形势的主权分层。

【联合国给解决国际分歧提供了沟通的平台】

当然,这个问题不可能仅靠一两轮谈判,就能达成全球范围内的共识。但任何争端都可以通过和谈的方式解决的。这一点通过伊沙和解的时候,已经印证。劝和促谈有成功案例,通过谈判走向和平的通道已经打开,俄乌冲突可以促谈,那克里米亚为什么不可以?

这不是站队,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我们应该通过努力营造和谈的氛围,创造和谈的机会,而不是将这个问题视为禁忌,避免提及。

第二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加入军事同盟的国家,主权让渡后,还拥有完整主权吗?有不少东欧国家,包括波罗的海三国,在加入北约时,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已经放弃了部分主权,将其交给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