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改革之后的制度,只要能够提高大家的生产积极性,就是成功的土改。把带有封建性质的种植园和庄园主经营模式,改革成资本主义下的农业公司形式就是一种先进的土改。

土改和农业发展的关系就是一种前提和目的的关系,农业发展为的是提高粮食产量,并且使这些增加的粮食能够惠及全体国民,但是一般来讲旧殖民地的土地制度在二战后逐渐已经不适应了,所以有了必须要改革的动力。

农业

但是在拉美土地改革却遭遇了重重困难,首先是拉美早期的可耕地利用不充分,这些可耕地大多掌握在富有的庄园主手里,而农民手中的地则是少之又少,农民想要种植更多的粮食,开垦更多的荒地,就要付出财力和精力以及时间成本。

而农民连填饱肚子都成困难,又哪里来的开垦动力呢?

那些庄园主又不愿意将这些可耕地拿过来种植粮食,而是种植经济作物或者是干脆闲置。

社会公正是现在拉美各国政府面临的一个主要难点,也是农业发展的前提,并且土地问题不解决,不要说发展农业了,就连政权稳定性和社会秩序都难以保证。

农业

几经波折,盛极而衰

谈完了许多人最关心的土改。就要聊聊拉美农业的发展道路了,首先拉美一共有33个国家,想要简单的通过几百字来将这些国家一一进行介绍是非常不现实的,因此笔者将概括他们共同的特点来清晰的捋顺拉美农业的发展道路。

首先是拉美国家在农业发展方面大多以扩大耕地面积为主,以此来抵消土改,推行困难的负面影响,战后几十年来拉美不断地向边远地区移民,并且还将那些沿海城市的居民向内陆转移,总之就是通过移民来促进可耕地的开垦。

可以说这一方针是十分有成效的,拉美的可耕地面积在50年代初期只有5300万公顷,1978年10则增长到了1.15亿公顷。

但是由于拉美,许多国家的独立多少有些得国不正,也就是没有进行过革命,无论是资产阶级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都没有,得国不正又导致了土改推行困难,进而使得这些开垦的荒地仍然没有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