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一直非常擅长用言辞来影响政治。她倾向于用诸如“绿色协议”或“下一代欧盟”之类的广告词汇来修饰她的计划。而现在,她似乎找到了可以让西方粉饰其最大争论点之一的魔法词汇。”

德国《明镜》周刊25日以“与中国打交道,‘去风险化’会适得其反”为题刊文称,欧盟希望通过自己生产更多商品来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这可能被证明是一个更大的风险。

冯德莱恩提出“去风险化”。

冯德莱恩在3月底建议,为了在日益咄咄逼人的中国面前保护自己,主要民主国家应采取“去风险化”战略。这也是在日本广岛举行的 G7 峰会最后公报中所提到的。西方不应像华盛顿的强硬派先前所要求的那样与北京“脱钩”,而是应尽量减少与中国贸易带来的风险。声明谈到“多元化”和“弹性”,西方应消除其贸易关系中的“过度依赖”。

这是冯德莱恩喜爱的方式。“去风险化”不仅听起来比“脱钩”更温和。 它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每个人都可以理解成他们想要的:如拜登的人会想,可以继续对中国进行广泛的孤立。或者像许多不想放弃在中国利润丰厚的业务的德国企业家所说的,“一切照旧”。最重要的是,对于欧盟试图减少其对崛起的世界大国的依赖的许多计划和项目来说,这是一个恰当的标题——“从促进国内原材料生产到发展欧洲光伏产业”。

日本G7峰会。

“现在应该将风险降到最低”,这个漂亮的口号经过仔细琢磨后会发现是一个空洞的公式。有时,假定的风险根本不是风险。有时不能排除它,即使可以,也会付出高昂的代价。任何以经济学家般冷静的眼光审视欧洲最近提出的“去风险化”建议的人都会发现,它们制造的风险往往多于需要消除的风险。

米兰经济学家丹尼尔·格罗斯在这方面找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例如,稀土作为风力涡轮机和智能手机的原材料需求量很大。它们目前90%以上的供应来自中国。如果欧盟简单地建立足够的库存,就可以更好、更便宜地确保供应。与欧洲自己建立提取的麻烦相比,这简直是“小菜一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