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区在绿洲附近,自然条件稍好,建立营地可以就地取材。但试验场区就不一样了,在沙漠里,所有的物资,都得从几百公里外的生活区运来。淡水资源尤为紧俏,戈壁滩的地下水质很特殊,盐碱度高,喝起来是苦涩的,而且很容易导致腹泻。战士们也没有办法,大部分淡水得用来建厂房设施,饮用水不够了就只能喝盐碱水,拉肚子就忍忍。

第一代马兰人,生活区医院的医生张学奭(是)曾经说,世界上有两件事很幸福,第一件是美美地洗一个热水澡,第二是接着睡一个自然醒的觉。这还是在生活区,试验场区就更艰苦了。当年食物也很少,新鲜的水果蔬菜是奢望。人都住在帐篷里,风沙很大,搭帐篷还不能用一般的办法,得先挖个地基,不然会被吹塌掉。

戈壁滩早穿袄,午穿纱,蚊咬屁股沙打脸,直到今天都没什么变化。那些诞生于苦难时代的人们,就在这样一片土地上,建立起了一条通往大国国防的道路。相比起饱经风霜,经历过战场严酷环境的战士们,那个时代的科研工作者们更为不易。

最早参与我国核项目的科学家,都在发达国家深造过。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也是《横空出世》里陆光达的原形,毕业于美国的普渡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同是两弹一星元勋的钱学森、钱三强、程开甲、朱光亚等人,都有留洋的履历。这些高端学术人才,都是在欧美顶尖的实验室里搞研究的,学术造诣很深,如果留在西方国家发展,得到的待遇会非常优厚。

很多人没有选择回来,但对于他们,我们不应该指责“不爱国”。西方的学术、研究条件优越,科学家们更容易做出成果。从长远来看,科学技术的军事应用,终究只是科学发展的一部分,而基础理论的进步会让全人类受益。对于那些留在海外的科学家,只要他们还在为全人类的进步做贡献,就应该获得尊重。

这里我们得提一下杨振宁,针对他的很多争论,都集中在他当时没有回国这一点上。但必须要说的是,那些参与我国核项目的科学家们,大部分都是研究应用科学的,回国很快就能产出实际成果,而杨振宁研究的是基础理论,不是一个方向,也只有西方国家能提供研究环境。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发言强调了自己中国人的身份,之后也一直在积极推进中美关系的友好发展。

2000年,《自然》评选了人类千年以来最伟大的二十位科学家,杨振宁入选了,其它上榜的科学家有:牛顿、爱因斯坦、薛定谔、波尔等人,这些人想必不用我多介绍了,而杨振宁是他们之中唯一在世的。杨振宁对于基础理论的贡献,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但基础理论的研究,本来就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太远了,看不见也摸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