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话说回来,五六十年代,还是有很多人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国,建设国防事业,这很可贵。发达国家能提供的物质条件,新中国肯定给不了,不仅实验器材上有巨大的差距,在生活上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那些年我国经济上很困难,试验场区里的伙食很简单,白面馒头就罐头、咸菜,而且这在六十年代初这个时期,已经是很好的条件了,大部分人还吃不上白面呢。大部分现代人在这种环境里,坚持几天,一个月,可能还受得了,但坚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久,肯定就崩溃了。

不过物质上的种种不利条件,最后都被克服了。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罗布泊上巨大的蘑菇云翻滚而起,直上蓝天。这是新中国的奇迹,要知道,1959年中苏决裂,核项目合作中断,苏联专家根本不相信中国能自己研制成功。

他们轻视中国也不是没有道理,当时的工业基础确实差,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科研能力。举个例子,原子弹想要爆炸需要铀-235发生链式反应,想要发生链式反应,就需要铀-235达到临界质量,简单来说就是元素的数量超过一定的质量标准,原子弹就爆了。通俗地讲,原子弹早期型号,注意啊,是早期型号的爆炸原理,就是拿两块铀,撞在一起,把质量、温度等等一系列参数撞对了,它就爆了,这些参数是多少?不知道。美国和苏联知道,他不可能告诉你。所以只能自己去试,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去算,算出来以后去做实验,看看对不对。

这个计算量是天文数字,美国和苏联五十年代就已经有了真空管计算机,可以运算核试验数据,所以那个时期美苏每年都有能力做几十场核试验,美国单1962年,就做了90多场,苏联也是每年几十场,不过1961年试爆的“大伊万”,5000万吨当量,是广岛原子弹的3864倍,长崎的2300倍,它的威力让全世界都惊掉了下巴。这就是当年两个超级大国恐怖的工业实力。

其实原子弹的科技树就是这样的,你要先点出计算机技术,才能开始研究。当时新中国一穷二白,但是计算机技术的起步不算晚,1956年中苏友好时期,我国的科研人员就赴苏联“取经”,并定下了计算机的发展计划。1958年的时候,已经有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了,1965年,就造出晶体管计算机了,其实也没比国际上晚太多。

但尽管如此,我国电子计算机的数量有限,核试验的科研人员,大量使用了手摇计算机,以及算盘。我们经常听到的说法是,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是靠算盘打出来的,其实也不完全对,原子弹的实验是用过计算机的,但工程速度确实无法与西方国家相比,当年计算一次实验所需的数据,要用一年左右,时间成本高昂,所以中国的科研人员真的错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