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战中学习

曾和张桃芳在同一个战壕作战的战友吕长青回忆,他们这些新加入射击组的战士,其实都很缺乏正规的狙击训练。很多战士都只打过固定靶,连“狙击”这个词都没听说过。

这些射击的好苗子,都是一边作战一边练,老兵和班长就是他们的老师。练习的时候,班长直接把新兵带到前沿阵地,现场教他们怎么测距、怎么定标尺、怎么算提前量。

皮定均去前线找到张桃芳,拿出一个铁丝圈说:你打这个,打完我打

志愿军战士

新战士就是这样,在战斗中一点点成长起来的。吕长青回忆,他们当时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测距,就是跟着班长学,用大拇指一伸,把炮兵在缺少器材时才用的“目测距离法”,搬到狙击作战中,活学活用。

朝鲜战场地形多山,除了测距,对提前量的要求也很严。只有找准提前量,才能确定瞄准点,这些都要经过大量的训练磨合,才能做到人枪合一、百发百中。

张桃芳加入射击组后,适应得特别快。不到两星期,他的成绩就超过了老狙击手。1953年2月10号,他一共击发9次,就射杀了7名敌军,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要说射击这事儿,还真是门“手艺活儿”。但凡这种手艺,大都需要点天分。

我记得上初中时,体校射击队到我们学校招生,去报名的同学特别多。当时教练初次筛选的办法也很简单:码弹壳。

谁能把运动射击的小弹壳,竖着码起来七个,不倒,谁就能去体校参加复试。结果,这个测试筛掉了至少百分之八十的人。可见先天条件对射击来说是很重要的,而张桃芳恰恰有非常好的天分。

在战友眼中,张桃芳读过点书,爱动脑子,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机灵鬼。但让人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双眯缝着的眼睛。远处别人看不清的东西,他能看得清清楚楚,天生就是块狙击手的料。

天分加上刻苦训练,再配合灵活的战术,让张桃芳的击杀数量迅速上升。终于,在射杀了第71名敌人后,军长皮定均派人来,要实地“考核”他的战绩。

作战参谋来“考核”

领受了皮军长任务的作战参谋,到8连找到张桃芳后,只是简单对他说:“小张同志,我是来看你打枪的”。参谋没提军长,怕给张桃芳压力。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张桃芳就带着参谋上了狙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