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任何温度在绝对零度(-273.15℃)以上的物体都会向外辐射红外能量,而不同的物体对外辐射的红外能量不同。因此可以通过接收目标物体释放的红外信号,经过处理生成图像信息,从而分辨目标景物和周围背景。最早实用化的红外制导装置,采用的是热点源制导,就是将目标视为是一个红外点光源,这种制导方式不需要复杂的图像处理,结构非常的简单,但是不具备识别干扰的能力,甚至在实战中出现过变身“逐日火箭”的情况。而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先进红外引导头,采用了的是红外成像制导,具备识别目标物体轮廓的能力,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当然,对于红外成像制导并非没有对抗手段。诸如激光致盲、热烟幕屏蔽等手段,在实战中仍然展现出了不错的效果。但是,这类防御手段目前局限于地面和水面舰艇平台,空中平台暂时还无福消受。

根据目前的实践,红外隐身技术在第五代战斗机上产生的效果,远不如雷达隐身。在飞机上运用的红外隐身手段,主要有屏蔽热源、热抑制(如喷涂低发射率涂料)等,都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屏蔽热源,主要是利用机身、机翼、尾翼和腹鳍等,在前向和侧向的有限角度范围内,遮挡动力系统产生的红外辐射。另外,作为第五代战机门槛标准之一的超声速巡航,会让蒙皮在气动加热下产生强烈的红外辐射,会极大的降低隐身效果。

第五代战斗机的红外辐射分布,与第四代战斗机相似,即前向的辐射小,侧向和后向的辐射特征明显。在亚声速飞行状态下,F-22A的前向红外辐射强度,大约是F-15C的30%左右。此时,红外导引系统的作用距离下降50%左右。而在雷达隐身方面,对于战斗机使用的X波段和Ku波段雷达,F-22A的前向雷达散射截面积(RCS)只有0.01平方米,而F-15C达到了约10平方米,二者相差了3个数量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