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 @视觉中国

暖湿化现象是 2002 年观察到的,但当时因为趋势时间短,增幅也有限,有些学者是持怀疑态度的。但是从 2002 年到现在,又过了 20 年,这个趋势还在继续,而且已经超过了一般认为的一个气候态,即以 30 年为临界值的长期气候状态。因此,对目前的西北暖湿化的趋势应该是十分确信的。就其程度,可以用不同指标来衡量,但降水是相对比较好的衡量指标。

从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到现在,降水增加比较明显的主要是西北地区西部,所以暖湿化一般主要指西北西部。在过去的30多年时间,每十年大概增加 6 毫米左右。这个地区的平均降水量以前不到 200 毫米,现在已经到230多毫米了。同时,2009—2012年, 湖泊面积增幅大于10.0 km2的湖泊共有27个, 其中7个湖泊面积增加超过50.0。

观察者网:在过去几年内,除了确认了暖湿化趋势以外,学界对此有什么新的认识?

张强:首先,我们最新研究认为西北地区西部暖湿化趋势不会改变气候的基本格局,也就是说西北地区西部仍然是干旱的气候区,且仍然会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区域,这是不会改变的。

第二,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新的情况。在过去的20多年左右,不仅西北地区西部变湿趋势在增强,而且西北地区东部也在变湿,变湿幅度还更大,也就是说暖湿化不仅趋势在增强,而且还在东扩。

1961~2018年西北干旱区温度、降水及干燥度指数年际变化(图源:论文)

第三,我们用CMIP6(耦合模型比对项目第6 阶段),即国际上用的气候变化评估数据,对西北地区西部的未来气候做了一个评估。从现在的评估来看,在中等二氧化碳排放的情境下,暖湿化趋势在未来几十年还会继续。

第四,暖湿化总体上对西北地区西部生态的影响是有积极的。当然,除了气候暖湿化的作用之外,现在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气候作用还是比较大。

第五,我们对暖湿化机制也有一些新的认识。我们国家大部分地区降雨主要属于季风性气候,而西北地区西部主要受西风环流的降雨影响;实际上,西北地区暖湿化是季风和西风环流协同作用的结果。在西北地区暖湿化加强期,夏季风和西风环流在最近 20 年间同时增强;在通常时期,这两个环流因素大多是相反的作用,即有一定的“跷跷板效应”,就是很多情况下季风变强,西风会变弱一些。而近20年来无论是西风还是季风的贡献,都让西北地区降水增加。当然,暖湿化的机制还是很复杂的,我认为还是没有研究得很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