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种建立的免疫屏障虽然不能有效预防新毒株的再感染,但对于症状的减轻和后遗症的减少仍有不错的保护作用。”曹云龙并不赞同以自然感染代替接种疫苗。一方面,新突变株的再感染率很高,感染一次也不能预防新毒株再次感染;另一方面,感染副反应远远大于疫苗接种的副作用,尤其是对于老年人等高风险人群来说,疫苗接种是最安全的选择。

新冠病毒加速趋同进化

曹云龙在演讲中指出,此前Alpha→Delta→BA.1→BA.2→BA.5,是非常清晰的单一毒株的依次更替。但今年9月份以来,这种规律已被打破,各类突变株百花齐放,上百种突变株在全球范围内同时出现,且每种突变株与BA.5相比都具有增长优势,这种新冠病毒进化现象是前所未有的。

目前BQ.1和XBB是流行度最高的两个突变株家族。BQ.1来源于奥密克戎BA.5株,其子系BQ.1.1已经成为全球主要流行株。而作为两个奥密克戎BA.2后代突变株的重组体的XBB,有极强的免疫逃逸能力,在出现后短短两周内就在新加坡成为主要流行株,印度也基本被XBB所占据。二者在欧美广泛流行,上升趋势显著。

这些新变异株的崛起,主要“归功”于病毒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RBD)发生突变,帮助新冠病毒逃逸新冠疫苗和自然感染诱导的中和性抗体。而且RBD突变越多,变异株的崛起速度似乎越快。BQ.1.1有6个RBD突变,比BQ.1多了一个关键突变,而XBB的RBD突变有7个。

曹云龙指出,这些新的奥密克戎突变株的受体结合域(RBD)所携带的突变表现出趋同效应,在整个RBD上有7-10个突变位点相同,是此前新冠疫情中不曾见过的,这表明:这些趋同进化的突变位点具备很高的选择优势,而且进化压力非常集中,才会最终导致趋同进化且进化速度加快。

为什么新冠病毒变异会出现这样的趋势?曹云龙/谢晓亮院士所在研究团队发现,奥密克戎突破感染在极大程度上受限于“免疫印迹”,也称“免疫原罪”。也就是说,接种过原始毒株的疫苗后,感染其他突变株主要唤起的还是原始株疫苗所诱导的记忆B细胞,很少产生针对新毒株的特异性中和抗体。相关论文今年6月发表于《自然》杂志,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