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赵觉珵 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随着欧元近日快速贬值、对美元汇率跌破1比1关口,亚欧大陆两端的外贸企业均感受到不小的震动。外贸企业是受汇率变动最为直接的市场主体,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相关人士均表示,汇率变动为中欧贸易带来更多不确定性。对中国企业来说,来自欧洲的订单有何变动?欧洲百姓“中国制造”的购买力是否下降?中欧企业如何降低汇率波动风险?《环球时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欧洲订单下降、“中国制造”变贵……听中欧企业讲述欧元贬值冲击

“欧洲订单明显下降”

18日,欧元对人民币汇率盘中报1欧元对6.81元人民币,几乎和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持平。就在今年年初,欧元对人民币汇率还维持在1欧元对7.21元人民币左右。多家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中国外贸企业负责人均表示,受欧元贬值与欧洲经济增长乏力的影响,订单量有明显下降。

浙江温州一家洁具企业的负责人邱先生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今年四五月份,随着美联储加息等消息发布,来自国外的订单量就开始出现明显减少。“我们客户大部分都在欧洲,欧元对美元贬值后,当地的购买力也下降了,不少客户砍了订单,一家西班牙的客户已经提前通知今年的订单需求会减少20%”,邱先生说,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有订单,“有些企业哪怕亏钱都愿意做”。

与邱先生有同感的还有义乌的灯具出口商李萍,她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今年对欧出口的订单量有所减少,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欧元大幅贬值,导致进口商无力承担价格上涨。“不少欧洲客户在下单后要求降价,理由是欧元贬值让他们压力很大”,李萍说,作为小型外贸商,他们没有什么议价权,如果利润太薄就只能放弃,“赚的那点钱还没有汇率波动、运输等方面的风险大”。

事实上,对于国内的外贸企业而言,汇率的快速波动本身就是一种风险。今年以来,除欧元、日元等货币贬值迅速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今年下半年也下跌约5%,从1美元对6.3的高点一度跌破6.8的关口。

一家从事大宗商品贸易的国企负责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由于今年以来的汇率变动,金融工具的重要性大幅增加,企业每周都会分析货币走势和产品走势,随时确定是否要利用期货“套保”或“锁汇”来降低风险,而这些都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压力。

所谓“套保”即“外汇汇率套期保值”,意思是利用外汇期货交易,确保外币资产或外币负债的价值不受或少受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而“锁汇”则是企业与银行达成协议,在结汇当天不是按照当天的外汇牌价,而是按照之前确定的汇率进行结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