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黑兰拥有许多令人神往的名胜,除自由广场外,还有霍梅尼陵墓、巴列维国王的夏宫、国家历史博物馆、地毯博物馆、文化遗产博物馆、拉列公园以及首都最大的“巴扎”(集市),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反映着伊朗数千年灿烂的文明。

尤其是那1000多座清真寺,每到祷告时间,宣礼之声不绝于耳,既庄严又肃穆,好似在向世人述说着德黑兰这座古老文明中年轻都市的神韵。

老百姓

日子过得别有滋味

在德黑兰居住十几年的导游告诉记者,伊朗文明包括雅利安文明和波斯文明。

在历史上,伊朗这块土地上曾经崛起过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波斯帝国,但也遭遇过三次国家性的毁灭,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阿拉伯人、蒙古人先后吞并过伊朗。19世纪初,伊朗又遭英国、俄国的入侵,沦为半殖民地。

今天的伊朗是波斯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融合体,是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朗1979年伊斯兰革命胜利后,霍梅尼确定基本国策:“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伊斯兰教至高无上,无论是政治、经济体制,还是军事、社会运作,都是宗教领袖说了算。

伊斯兰特色不仅反映在国家体制上,而且还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的伊朗,禁赌、禁酒、禁色。根据宗教规定,男女授受不亲。因而在中小学,男孩和女孩不能同校;坐公共汽车,男的在车前部,女的在车后部;参加游行集会,男女分而行之;即使过安检,也是男女有别,各行其道……

不过,千万不要认为伊朗是个暗无天日的国度。依记者的切身体会,当地老百姓还是过得别有滋味。在德黑兰,大街上看不到酒吧、卡拉OK厅,但网吧、咖啡馆、电影院还是不少;看不到青年男女搂抱、拥吻的现象,但牵手行走、挨肩密谈的还是大有人在;

伊朗没有夜总会、舞厅和摇滚乐,但家庭聚会则是隔三差五地举行;外国游客虽然不能随意对操练军人以及敏感的军事重地拍照,但若将镜头锁定过往的行人,往往会赢得十分友善的微笑。

在德黑兰自由广场,许多小伙子要求记者为他们拍上一张;不少妇女看到相机镜头扫来,要么莞尔一笑,要么大方地摆个姿势,让你拍个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