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新闻 - 军事频道 - 科学频道 - 科技频道 - 财经频道 - 健康频道 - 标签频道

军事:从装甲日看我军战车发展 美国绘制蓝图却被中国实现(4)

新浪军事 2017-08-21 14:00:48

  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们搞了两次“反坦克会战”,一次要解决打T-72的问题,一次要解决打M1A1的问题——更早的时候,我们还搞过全军打坦克运动,目的是解决打苏联T-62的问题。

  可以说,强调火力第一,尤其是强调反坦克武器的威力,是军队强调防御战能力的主要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在德军的全面攻势面前,苏联在其坦克装甲车辆的火力选择方面就比较偏向反坦克,研制了一系列强调打坦克的装甲车辆,比如T-34-57。

 

  从T-34-57身上,可以看到苏联战争早期的困难

  战争后期,双方攻守易势,苏军对于进一步增强反坦克武器穿深就没有那么急了,在新一代T-44中型坦克上也继续选用85毫米火炮,IS-2也是继续用更适合打碉堡的122毫米炮。

 

  到战争后期,IS-100这种强调反装甲性能的重型坦克就得不到青睐了

  我军在上世纪80-90年代,生产装备了PTL-02型10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PTZ-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红箭-9导弹发射车,以及从80年代开始大量装备的86式牵引反坦克炮。坦克部队方面,将59式坦克改装为59-2、后来又出了安装94式105毫米长管炮的59D,研制出88式坦克之后又装备了有长身管105毫米炮的88A式。在90年代紧急开始批量装备的96式主战坦克的最大亮点也就是穿深大,火控不错的125毫米炮,相比之下,其机动性和防护力只能说是凑合能用。

  但从我军新一代装甲车辆身上,这种“火力第一”的思想已经开始转变。

  首先,转变来自于技术上,当年我军并非不想追求强大的机动能力,但没有好发动机和行动系统,122工程的“三液”样车就是例证。动力性能在这摆着,要维持正常的机动性,战斗全重就必然有一个上限,然后在防护性和火力之间就必然要有所取舍了。而在当时我国防御为主的前提下,自然要优先突出火力。

 

  客观地讲,89式还是很好看的,当然现在显得过时了,不过光凭2000米穿550毫米的本事,若是把它推向国际市场,不是没有机会

  况且,动力系统本身也是装甲车辆发展最难大幅度进步的那一部分,因为这实际上需要整个工业体系层次的提升,而不像火力和装甲,涉及的技术门类相对单一。

狂踩
(2)
13.3%
点赞
(13)
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