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详解朝鲜最新洲际导弹性能称仅相当于中国40年前水平(2)
更早时候展示的内爆式原子弹模型
从中国核武器研发历史来看,气体助爆技术的难度较高的,我国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掌握。因此朝鲜展示的“气体助爆”原理的氢弹初级,很可能确实只是一个展示美好愿望的模型。如果不掌握气体助爆技术,核武器很难做得很小。
那么,根据朝鲜此前核试验当量推断,他们真正能够作为弹头的,依然是重量较重,采用固体助爆材料的聚变助爆式裂变弹,或者说增强型原子弹。因为没有掌握真正的次级技术——或者说氢弹技术——要用增强原子弹原理实现最近一次核试验中约10万吨的爆炸当量,这个弹头就必须很重,1吨左右是比较起码的要求。(作为比较,美国W88弹头重量约300公斤,爆炸当量47万吨。中国东-31的弹头水平与之接近。当然,朝鲜也没必要追求这么高级的弹头,有个能扔到美国本土炸响的10万吨弹头足够了)
这就可以解释,为何朝鲜在此次试射成功后,宣布火星15导弹能够携带“超大、超重”弹头了。
美国W88弹头的裂变初级,采用了非球型外型,代表了当今大国核技术水平
正在对W76弹头进行维护的技术人员
美国核弹头尺寸示意图,朝鲜现在具备把弹头做到左下角这样尺寸的能力,当然,威力比主要大国的热核弹头小了2、3个数量级,至于左下角的现代化小型核武器,肯定已经超出朝鲜技术能力
从导弹的外形上来看,也可以发现,“火星15”导弹与2012年平壤阅兵式上出现的“火星-13”(被认为只是模型)和后来成功试射的“火星14”(可以认为是火星13的实用化改进)都有区别。其第二级火箭接近曾在2015年阅兵式上展示的“火星13”改的第二级。
其实,朝鲜的中远程和洲际导弹家族,基本上可以视为“火星13”和“火星13改”上主要构件的排列组合。
从“火星13”模型,到“火星13改”模型,到“火星12”导弹试射,“火星14”导弹试射,最后到“火星15”,朝鲜的洲际导弹发展路线其实是很明显的,在平壤阅兵式展示的早期概念模型,到实际试射的导弹的变化,也体现了朝鲜一路试验,一路修改的路程。有位朋友表示,如果朝鲜直接从外国拿到相关技术,那么它们根本不必这么一步步试验和修改,上来就应该直接拿出“火星15”才对。这也从反面证明了,朝鲜的导弹确实是在对引进技术逆向研究基础上,根据需要和自身技术水平,发展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