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档案馆、上海文史研究馆、上海历史博物馆等披露一批历史文献——辛亥革命烙上哪些上海因素

        辛亥革命,这场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封建帝制的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而辛亥革命与上海的互动影响,其中烙上的是哪些上海因素?上海档案馆、上海文史馆、上海历史博物馆等日前集中披露了一批辛亥文献,将记忆的景深拉回最初的画面。

        沪语编写“上海光复记”宣传革命

        上海历史博物馆首度披露的文献中,有一份《沪语版说上海光复记》。这份文献一共4页纸,大小为小16开。历经长长岁月的洗礼,纸张已经有些斑驳。上面的文字内容,是用沪语编写的,很多发音还是老上海的发音。比如,第二页上这样写道:“如呒没枪弹,必定弄得呒淘成,为此我哩上海国民军,大家约齐心,必定先要拿到哩,才能事体办得成……”

        据透露,该文献刚刚被整理出来,具体是谁编写的尚无定论。专家推测有可能是当时具有革命觉悟的民间艺人编写的。上海光复中,上海商团是一个很重要的武装团队,里面有一个分支便是曲艺界的艺人组成的。很可能为宣传革命,他们用沪语将上海光复的前因后果记录下来,以便后人传唱。

        向南京输送多少军火的谜团解开

        辛亥时期,上海对外地的革命有着重要的影响。仅以南京为例,上海起义成功后,迅速组织了沪军敢死队、光复军,与来自浙江的民军组建成立江浙联军,会同南京民军一道攻克南京。在筹组江浙联军时,沪军都督陈其美曾致电徐绍桢及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表示:“至接济军火,敝处当殚力以筹。”只是究竟上海方面向南京输送了多少军火,一直以来都难以考证。

        所幸的是,现在上海档案馆馆藏的《警务报告》里,能找到初步的答案。据1911年11月13日的《警务报告》记载:“昨天早晨,有24门使用12磅炮弹的大炮和24发榴霰弹从制造局用火轮运往杭州,从杭州转往镇江,再直送南京。制造局派了6名工人随同前往装运。”类似的记录在《警务报告》里还有近10则。据上海档案馆研究员邢建榕介绍,依照《警务报告》载录的内容统计,在攻宁战役期间,上海共向南京运送子弹约37万发、使用12磅炮弹的大炮48门、使用40磅炮弹的大炮4门、各类炮弹近千枚、各类地雷50余颗等。这些数据是上海殚力接济军火的有力佐证。

        个人所捐军饷够一个农民半年开销

        而上海档案馆馆藏的一份《上海丝厂茧业总公所募集军饷捐赠者名单》,则是上海工商业者在经济上支持革命的有力见证。记者看到,名单上详细记录了捐赠者的名字和金额,每人捐赠的数额大多是10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据上海档案馆利用服务部主任石磊透露,这里使用的计量单位是鹰洋或龙洋,相当于1000至1200铜钱,在当时,这基本够一个农民半年的开销。那个时候,买一亩中等质量的农田也就需要20到30元。

        接济军饷的活剧在沪轮番上演

        张园是晚清上海最大的市民公共活动场所,占地60余亩,北起今南京西路(泰兴路口),南至今威海路,东起今石门一路,西至今茂名北路。其中,今吴江路一段步行街是原来园中的池塘。辛亥鼎革之际,集会、义卖成为张园里的另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