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警务报告》的记录,张园于1911年12月30日、31日和1912年元旦举行游园会。游园会的节目有文明戏、滑稽、女声歌唱和日本舞蹈及魔术。每日平均有千人左右前往观看。入场券每张1元,全部收入均移作临时政府的经费。主办者当时在张园大门口竖起了张勋的模拟像,无论何人只要捐款1元,就有权打它一个耳光;捐献100元者就有资格将它一拳打翻在地。那时的张园也常举办各种义演、义卖,出售小型丝质民国旗和胸花,收入所得均移作革命经费。

        类似为缓解财政困难、接济军饷的活剧,还在租界内上演。例如,油豆饼业商人于1911年11月22日集会,讨论是否继续缴纳油、豆捐税。《警务报告》形象地记载了商人们如何采用原始的方式来做出抉择:“凡愿意纳税的可在罐内投一颗白色骰子,不愿意的投黑色骰子。投票结果,42票赞成,15票反对。”

        辛亥革命回忆手稿50年后面世

        上海文史研究馆对外披露的则是50余篇回忆文章的手稿。这些手稿出自曾亲身经历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主要撰写于1961年至1962年间。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稿件未能在当时发表。尘封50年后,手稿终于得以面世,它们的作者大多已经离世。在近代史专家沈飞德看来,这些文章都是以纯个人视角记录自己亲历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可以部分弥补官方文献的欠缺。

        比如,周南陔的《辛亥光复淞沪内幕》,对当时商团攻打制造局的战斗及淞沪清防营的动向有着详细的描述,是不可多得的现场情景记载。李健青的《反袁激烈的<民权报>》,对辛亥革命后同盟会在上海办的《民权报》从开办到关闭首尾不足两年的奋斗史,作了颇为翔实的介绍。同时,还对这份报纸的人员、经费以及同其他进步报刊的关系,有着详细的记录。这些文字,对研究辛亥革命时期思想舆论情况和新闻史,提供了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