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相信很多人对冬至是什么节气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图解详解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冬至是什么节气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图解详解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冬至是什么节气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日,民间素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重要节气,代表着下一个循环的开始,是大吉之日,“数九”亦从此开始了。饺子、汤圆等食物则是此时的“节令饭”,新年的脚步,近了。

资料图:五福饺子宴迎冬至。韩章云摄
冬至到,“数九”开始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时间在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70°。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同样,也是因为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少,天气一般更冷。冬至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等到“九九”时,天气转暖,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又叫“九九艳阳天”。
按照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来看,冬至是“阴阳转化”的重要节气,所以也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同时,闰月的设置也以冬至为标准。
它因何被称为“冬节”?
历来,冬至都是一个受到人们重视的节气,又称为“冬节”“贺冬”。

资料图:12月22日,农历戊戌年冬至祭孟大典在孟子故里山东邹城举行。中新社记者沙见龙摄
据记载,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也就是说,周代的正月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那时,周代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所以说,拜岁和贺冬没什么分别。
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用夏历,将正月和冬至分开。《汉书》记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表示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此时。
魏晋时期,冬至又叫“亚岁”。这一天,人们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如此描述冬至:“……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明、清两代,皇帝都要举行祭天大典,叫做“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民间也会喜气洋洋地欢度这个节日。
吃饺子、喝羊肉汤……冬至习俗有哪些?
作为一个延续许久的节日,冬至自然会有许多有趣的习俗。

返回目录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图解详解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示意图

如今我们区分季节就是以春夏秋冬四季来进行区分的,然而在我国历史上,古人是用24个节气来区分一年中不同的世间和季节的。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详解图文了解一下地球的公转与节气变化的关系,看看春分太阳照在地球哪个位置?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先来几首有关节气的古诗吧!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

那么,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交替变化的现象呢?地球的转动又与节气有什么关系呢?

从上节我们知道,地球一直不断地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又不停地绕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的形状,而太阳则始终位于一个焦点上。

地球在不断公转的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始终会保持66°34′的交角,即地球始终是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

因为地球公转的原因,致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发生变化。因此,在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一年中,有时北半球倾向于太阳,有时南半球倾向于太阳。

无论如何转动,一年当中,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北纬23°26ˊ和南纬23°26ˊ之间来回移动,也就是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也只有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才能见到太阳直射头顶的景象;而在赤道地区太阳永远直射地面,南北极太阳则永远直射不到地面。于是,根据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将地球表面有共同特点的地区,按纬度划分为五个热量带,即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由于太阳光线照射到地球表面之上,造成温度的升高,未照射到的部位则温度相对降低,因而地球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温度变化。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这个变化和万物生长的规律,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节气最早是由我们中国劳动人民总结出来的,通常来说,一提到节气,就是通指我们所在的北半球哟。当然,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已流传到世界许多地方。)好啦,先说四个关键的节气点,就是太阳直射点射到赤道和南、北回归线的节点,也即我们常说的一年四季中的节点“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看下图:

地球公转与北半球四季变换示意图

地球公转与北半球四季变换示意图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近日点发生在每年1月初,远日点发生在每年7月初,这一点是不变的,但节气对于南北半球而言,正相反。也就是说,我们北半球在7月感到夏季到来的时候,而南半球由于正处于北半球的对面,太阳光线照射不足,季节正是冬季的降临。

地球公转与北半球季节变换示意图

下面逐一说明下吧:

夏至:到了每年6月22日前后,地球位于远日点。太阳会直射北回归线,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夏至日。与此同时,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最高,白昼最长而且气候也炎热,属于北半球的夏季,但南半球正相反,处于寒冷的冬季。

秋分:此后,地球继续在公转轨道上不停运行,太阳的直射点便会向南移。到了每年9月23日左右,太阳就会直射赤道,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秋分日。现在南半球以及北半球得到的太阳热量都相等,昼夜平分,北半球是秋季,南半球是春季。

冬至:之后,地球继续不断运转,到每年的12月22日左右,地球开始位于近日点,太阳便直射南回归线。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冬至日。而此时北半球得到的热量最少且白昼时间最短,气候也相当寒冷,这就是北半球的冬季。而南半球刚好是夏季,也就是南半球的夏至日。

春分:随后,太阳直射点北返,在每年3月21日左右,太阳再次直射向赤道,这一天就是北半球的春分日。此时南半球却是秋季的秋分日。

地球公转与北半球的节气

地球公转与北半球的节气

地球像这样以一年为周期绕太阳不停运转,从而产生了四季的更替。因此,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四季的形成。

“二十四节气”的划定是我国古代天文和气候科学的伟大成就。两千多年来,它在安排和指导农业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这也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图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节"的意思是段落",“气”是指气象物候。节气,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迹上的位置划分的,并描述了地球因太阳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现象。因地球绕日一年转360度,将360度分为24份,每份就是15度。因此,15度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约15天,这就构成了二十四个节气了。

每个节气的名称,均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和农作物生长情况等重要意义。它们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顺数,逢单的为节气,简称为"节";逢双的为中气,简称为"气",合起来就叫"节气"。

人们为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把二十四节气中顺序每节气各取一个字编成了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大家记住了吗。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