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饱受美国的制裁和封锁,在过去几十年里武器发展缓慢。但就在2017年和2018年的短短两年间,朝鲜的弹道导弹技术突飞猛进,试射的导弹数量相当于之前十年的总和,成功率也极高。仅用两年时间,朝鲜就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掌握洲际弹道导弹技术的国家。
面对朝鲜导弹技术的神速发展,外界不禁质疑,这究竟是虚张声势的"纸老虎",还是真正威胁美国安全的"镇国利器"?而在这令人瞩目的飞跃式进步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技术突破和神秘资金来源?
一、步履维艰的仿制之路
20世纪50年代末,朝鲜开始萌生发展导弹的想法。当时朝鲜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自主研发导弹的条件根本不具备。无奈之下,朝鲜只能向当时的盟友苏联寻求援助。
1958年,苏联同意向朝鲜提供一批"萨姆-2"地空导弹,但这种防空导弹并不能满足朝鲜发展远程打击能力的需求。
60年代初,朝苏关系出现短暂的恶化,直到赫鲁晓夫下台后才得以缓和。此后,苏联开始陆续向朝鲜提供更多的武器装备,其中就包括数十枚射程可达汉城的"蛙式"战术火箭。
为了掌握这些武器的使用和维护技术,朝鲜专门成立了军事学院,派遣工程师和军官前往苏联学习弹道导弹的基础设计、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等相关知识。
好景不长,60年代末,中苏交恶导致朝鲜与苏联的关系再度恶化。此时,朝鲜不得不另寻出路,开始从中国获取一些反舰导弹技术的援助。
但是,不论是苏联还是中国,出于维护地区战略平衡的考虑,都没有向朝鲜转让弹道导弹技术。
朝鲜迫切希望拥有弹道导弹,但是由于技术储备不足,自力更生研发的难度很大,而且也耗费不起漫长的探索时间。
1970年代,朝鲜半岛的军备竞赛进一步升级。南边的韩国借助美国的"奈基"防空导弹技术,开始着手研制自己的弹道导弹。
1978年,韩国成功试射了射程覆盖平壤的"白鲸"导弹。尽管在美国的压力下,韩国很快停止了该导弹的发展计划,但这一事件还是刺激了朝鲜敏感的神经,激起了他们研发弹道导弹反制韩国的决心。
正当朝鲜一筹莫展之际,一个新的机会出现了。当时,埃及正从苏联引进"飞毛腿"中程弹道导弹。1973年的中东战争期间,朝鲜曾向埃及提供过大量军事物资援助,两国关系一直不错。1979年,埃及终于同意将"飞毛腿"导弹技术转让给朝鲜。
朝鲜工程师随即开始对这种导弹进行逆向工程研究,经过四年多的努力,终于在1984年成功仿制出"火星-5"短程弹道导弹。这种导弹基本上是"飞毛腿"的翻版,只是略微增加了燃料,使射程从280公里延伸到了320公里。
尝到甜头的朝鲜并没有就此止步。在成功出口"火星-5"、获得宝贵外汇的同时,他们又在该导弹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通过减轻弹头重量的办法,朝鲜在1989年研制出射程达到500公里的"火星-6"弹道导弹,并很快形成了600枚以上的装备规模。
至此,朝鲜完成了从仿制到初步自主改进的重要技术跨越,为日后弹道导弹的自主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纵观朝鲜弹道导弹技术的起步阶段,可以看出这是一条步履维艰的仿制之路。在现代军事科技领域,导弹无疑是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之一。
对于朝鲜这样一个经济和技术基础薄弱的国家来说,依靠完全自主研发获得弹道导弹技术无异于痴人说梦。
只有通过向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寻求支持,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渠道获取现有技术,才使得朝鲜的弹道导弹研究得以起步。
在这一过程中,朝鲜克服重重困难,表现出了极大的决心与毅力。从最初的"萨姆-2"和"蛙式"等战术武器,到"飞毛腿"的引进仿制,再到"火星-5""火星-6"的自主改进,朝鲜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弹道导弹发展道路。尽管这些早期导弹在性能上还十分粗糙,但却是朝鲜建立弹道导弹自主研发能力的重要基石。
二、突飞猛进的自主创新
进入90年代,苏联解体,朝鲜失去了最重要的盟友和援助来源。与此同时,南边的韩国经济腾飞,综合国力与军事实力都在快速上升。深感政权安全受到威胁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日,毅然决定实行"先军政治",将发展核武器和弹道导弹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在这一背景下,朝鲜的弹道导弹研究迎来了突飞猛进的新时期。
1993年,朝鲜在"飞毛腿"导弹的基础上,研制出了射程达1000公里的"火星-7"中程弹道导弹。这种导弹沿用了"飞毛腿"的总体布局,但弹体长度增加到12.8米,直径也从0.88米加大到1米,并用铝合金材料替代了原有的钢制结构,大幅降低了弹体重量。"火星-7"初步具备了打击日本目标的能力,但受限于当时朝鲜的技术水平,其精度和可靠性还不够理想。此后,朝鲜又在"火星-7"的基础上继续改进,先后推出了"白头山-1""白头山-2"等改进型号。
2017年,朝鲜的中远程弹道导弹迎来了新的突破。这一年,朝鲜先后试射了"火星-12"中程弹道导弹和"火星-14"洲际弹道导弹,展示了韩国导弹研制能力的长足进步。其中,"火星-12"采用了全新设计的火箭发动机,推力更大,助推剂也从之前的四氧化二氮改为性能更好的偏二甲肼。这使得"火星-12"的射程较"火星-7"大幅提升,最大射程超过3500公里,不仅能够覆盖整个日本列岛,还能打击美属关岛。
更引人注目的是"火星-14"洲际弹道导弹。这是朝鲜自行研制的首款洲际导弹,标志着朝鲜跻身世界洲际导弹俱乐部。"火星-14"是在"火星-12"的基础上研制的两级液体燃料导弹,全长约19米,起飞重量超过30吨。该导弹采用了一种非常规的设计,将发动机深埋于箭体内部,大幅缩小了导弹外形尺寸。这种设计有利于机动发射,但对导弹结构强度提出了很高要求。据评估,"火星-14"的最大射程约为6700公里,初步具备打击阿拉斯加等美国边缘领土的能力。
在"火星-12"和"火星-14"取得突破的同时,朝鲜也在尝试发展固体燃料弹道导弹。2017年,朝鲜试射了"火星-10"和"火星-13"两种中远程固体弹道导弹,但试射结果不甚理想。8次发射中有7次以失败告终,暴露出朝鲜在固体发动机和固体燃料工艺方面的不足。
尽管"火星-10"和"火星-13"遭遇挫折,但朝鲜并没有放弃固体弹道导弹的研制。2019年,朝鲜宣布成功试射了一种新型"超大型"机动导弹发射车,外界推测这可能是为发射固体洲际导弹做准备。
近年来,朝鲜在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试车和固体燃料配方等方面不断取得进展,为未来固体洲际导弹的突破奠定了技术基础。
总的来看,进入新世纪以来,朝鲜的弹道导弹研究进入了突飞猛进的自主创新时期。在国家"先军"政策的驱动下,朝鲜全力推动弹道导弹技术升级,射程由短程向中程跨越,并最终迈入洲际时代。"火星-12"和"火星-14"等新型导弹的成功研制,彰显了朝鲜日益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神秘援手的关键助力
在外界看来,朝鲜弹道导弹技术的突飞猛进颇为神秘。作为一个长期受到严厉制裁的国家,朝鲜究竟是如何获得关键技术突破的?
事实上,在朝鲜自力更生的背后,一些来自国外的"援手"功不可没。这其中,尤以乌克兰、中国等国的技术转让最为关键。
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大量前苏联的尖端军工技术,其中就包括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由于经济困难,乌克兰开始变卖这些军工资产。
2017年,乌克兰"南马什"工厂前高管尤日尼·奥列霍维奇公开披露,该工厂曾于2011至2012年间,向朝鲜出口过至少6台RD-250型火箭发动机及其技术资料。
RD-250是前苏联为洲际弹道导弹研制的大推力液体发动机,其性能优异,使用煤油/液氧推进剂,推力可达80吨。一旦掌握了该发动机及相关技术,朝鲜研制高性能弹道导弹的难度将大大降低。
外界普遍认为,正是得益于乌克兰火箭发动机技术的助力,朝鲜才得以在短时间内研制出"火星-12""火星-14"等新一代中远程导弹。
仔细比对不难发现,这两款导弹所使用的发动机与RD-250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独特的分离循环工作方式,更是RD-250的典型特征。
尽管乌克兰官方否认了出口发动机的说法,但从朝鲜导弹突飞猛进的表现来看,乌克兰技术的助力显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除了火箭发动机,一些关键材料和工艺的获取,也极大助推了朝鲜导弹技术的进步。制造弹道导弹需要大量高强度、轻质量的特种材料,如高强度铝合金、复合材料、特种钢等。
由于长期受到制裁,朝鲜本土工业难以生产这些材料。为了获取这些材料,朝鲜不得不求助于黑市交易。
据联合国专家组的调查报告,朝鲜主要通过在华的贸易公司购买这些材料,然后再偷运回国。
2013年,朝鲜成功从中国走私一批日本产高强度铝合金,用于制造"火星"系列导弹的箭体。类似的走私活动此后持续发生,其中不乏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产的高端材料。
这些走私所得的关键材料,极大提升了朝鲜弹道导弹的结构强度和轻量化水平,推动了朝鲜远程弹道导弹的突破。
在朝鲜导弹研制过程中,来自国外科学家的智力援助也不容忽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消息称前苏联军工专家秘密前往朝鲜,为其导弹研制提供技术支持。进入新世纪后,这种智力援助愈演愈烈。
有报道称,仅在2016年至2017年间,就有数十名乌克兰、俄罗斯籍导弹专家长期在朝鲜从事技术工作,其中不乏资深的火箭发动机工程师。
这些人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朝鲜攻克了火箭发动机、惯性制导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关,成为朝鲜导弹突飞猛进的幕后功臣。
综上所述,尽管受到国际社会的严厉制裁,但朝鲜仍能利用各种渠道获取弹道导弹研制所需的关键技术和材料援助。其中,来自乌克兰的火箭发动机技术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助力,为朝鲜新一代中远程导弹的研制扫清了技术障碍。
与此同时,一些走私所得的特种材料,以及国外科学家提供的智力支持,也为朝鲜导弹的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内外因素的双重作用下,朝鲜弹道导弹才得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该国维护政权安全、对抗外部威胁的"王牌"武器。
对国际社会而言,彻查并遏制朝鲜导弹关键技术的外流,无疑是当务之急。只有切断其获取外部援助的渠道,才能最终遏制朝鲜弹道导弹的野心。
四、乱局背后的未来之路
近年来,随着朝鲜弹道导弹能力的不断增强,朝鲜半岛局势再度陷入动荡。2017年,朝鲜接连试射"火星-12""火星-14"等新型导弹,并宣称已经掌握了弹道导弹核武器化技术。
朝鲜的挑衅行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多项决议,对朝鲜实施了史上最严厉的制裁。面对外部压力,朝鲜非但没有让步,反而变本加厉地采取对抗行动。
2018年以来,朝鲜开始频繁试射新型战术武器。这其中包括"火星-11"超大型火箭炮、"KN-23"准弹道导弹等。与之前侧重于发展战略性远程武器不同,朝鲜这一次将重点放在了战术武器的突破上。
"火星-11"是一种300毫米口径自行火箭炮,最大射程可达200公里,携带多枚子母弹,杀伤面积巨大。
"KN-23"准弹道导弹与俄罗斯"伊斯坎德尔"导弹非常相似,可在大气层内变轨机动,突防能力极强。这些新型战术武器都是专门针对韩国量身打造,意在通过"低烈度挑衅"不断牵制和恐吓韩国。
除了研制新型战术武器,朝鲜还在积极推进其他军事行动。自2019年以来,朝鲜多次在半岛东部海域试射新型潜射弹道导弹,展示其发展海基核反击力量的决心。
今年3月,朝鲜宣布成功进行了"战略巡航导弹"的试射,最大射程可达1500公里。外界估计,这种巡航导弹可能具备携带核弹头的能力。此外,朝鲜还多次试射反舰弹道导弹,威胁驻扎在半岛周边水域的美韩海军力量。
面对朝鲜接连不断的军事行动,韩国和美国加大了对朝施压的力度。今年5月,在停止两年后,韩美重启大规模联合军演。这次军演动用了大量尖端武器装备,包括F-35隐形战机、"宙斯盾"驱逐舰等,演练内容涉及联合反导作战、特种作战等多个领域。
美韩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向朝鲜展示其压倒性的军事优势,迫使其在军备竞赛中知难而退。然而,现实是朝鲜对美韩的军事示威无动于衷。6月初,朝鲜再次发射8枚巡航导弹,并扬言要用"超强硬的行动"回应美韩联合军演的挑衅。
分析人士指出,当前朝鲜半岛局势已陷入"军备竞赛-制裁施压-朝鲜反制"的恶性循环。一方面,朝鲜亟需缓和制裁、发展经济,但又不愿轻易放弃核导能力这一维护政权的根本保障。
美韩则担心朝鲜的核导计划威胁本国安全,坚持通过极限施压迫使朝鲜弃核,但这反而刺激了朝鲜加快发展核导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朝美韩三方的战略互信几乎完全丧失,任何一方的军事行动都可能引爆局势,半岛随时有失控滑向战争的风险。
如何打破当前的僵局,考验着各方的政治智慧。对朝鲜而言,无论其核导能力如何发展,都无法撼动美韩的绝对军事优势。一味通过军事挑衅来向美韩施压,只会适得其反。
从长远看,唯有通过对话协商,在维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争取换取制裁放松,才是朝鲜摆脱困境的出路。
美韩也应认清,单纯的施压和军事对抗解决不了朝核问题。只有拿出诚意,通过对话协商为朝鲜提供合理的安全保障,才有望说服朝鲜重返无核化轨道。
当前,重启朝美对话、恢复半岛和平进程是各方的共同期盼。尽管朝美首脑2019年河内会晤以失败告终,但双方保持对话的意愿并未改变。
朝鲜劳动党对外部门表示,愿意在"对等"的基础上与美国无条件对话。美方也积极回应,重申对话解决朝核问题的立场。这些积极信号为打破僵局、重启对话提供了难得契机。
朝美双方应抓住时机,推动半岛和平进程重回正轨。只有各方共同作出努力,朝鲜半岛的和平繁荣才有希望成为现实。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