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韩和元日前发文谈秦国变法成功对当下中国的启示,他指出,纵观整个战国史,不难发现的是,但凡只要肯改革,这个国家就必然会强盛。但为何笑到最后的只有秦国?他认为,得益于三大因素,一是持续的改革;二是全方位的改革;三是改革不预设立场。“正是得益于改革不预设立场,秦国才通过后发优势和拿来主义将其他先进国的理念、政策,发挥到极致,奠定了此后秦国统一全中国的基础。”
作者指出,在很多人的认识里,秦国的变法始于商鞅。但事实是早于公元前408年,它就开始启动改革了,从“初租禾”制度的颁布实施,到商鞅于公元前338年去世,秦国的改革持续了整整70年之久。在这70年里,秦国的改革可谓涉及方方面面,从最初的税制改革,到之后的户籍及军制改革,再到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法治体制改革,乃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改造,用李斯在《谏逐客令》里的话说就是: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可以说,于秦国而言,这70年所进行的是一场翻箱倒柜、不留死角的全方位改革。也正是得益于这70年全面而彻底的改革,持续深化的改革,秦国才得以“民以殷富,国以富强”。
作者特别指出,秦献公父子二人有一个共性——异常务实,都是彻底的实用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只要于国有利,都能虚怀接受,不仅是他国的器物和人才,也包括竞争对手的政治、经济制度,乃至理念。于秦而言,商鞅无疑是外国人,但却大胆启用。商鞅在秦国所推行的所有改革,基本上就是通过后发优势,将魏国、楚国等当时先进国家的改革经验拿过来。“正是得益于改革不预设立场,通过后发优势、通过拿来主义而集大成,秦国将当时其他先进国家的先进理念、政策,发挥到了极致。秦国很快富强起来,奠定了此后秦国统一全中国的基础。”
“反观预设立场者的命运如何呢?”作者提到,顺治二年决定启用“时宪历”。这一决定引起朝廷守旧势力的强烈不满。其中反对最甚的当属大学士杨光先,他说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宁可使中夏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夏有西洋人。”结果呢?正是这些守旧势力的预设立场,使得中国与现代文明失之交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