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很多人可能对什么叫大乘佛教和什么是大乘佛法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什么叫大乘佛教和什么是大乘佛法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叫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亦称“大乘教”,略称"大乘”,梵文音译“摩诃衍那”、“摩诃衍”等。因能运载无量众生到达菩提涅磐之彼岸,成就佛果,故名。在佛教的声闻、缘觉和菩萨乘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历史上的北传佛教均以大乘为主。而现代一些学者狭义的大乘佛教则专指汉传佛教,并与南传、藏传(密乘)组成现代佛教的三大语系。

大乘佛教包括信、愿、行、证四个阶次的修学。大乘菩萨道修学,从十信位圆满后,入初住位的布施,然后进入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修六度,由于善知识摄受而入不退转住(第七住),亲证第八识如来藏心。自此后便有第十住见性、十行十回向后入初地,地地增上,最后在最后身菩萨时,坐菩提树下,成就四智圆明的佛果。

易行道的净土法门则以信愿念佛为主,净业三福为辅,仰承佛力往生得不退转后,再回娑婆修菩萨道直至成就无上菩提。大乘佛法以亲证真心阿赖耶识为根本标的,在亲证真心后,便踏上内门修六度万行的菩萨道。菩萨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同事、利行)为方便摄受众生,修学三乘菩提,普度众生。

小乘教以罗汉的解脱为目标,大乘教则以菩萨道的圆满--成佛为目标。所以,菩萨之道,深广无尽,其主要内容为:菩萨,发菩提心,行六波罗蜜多,历十地而成佛。根据《大智度论》的三句话可以总括大乘:1.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一切智智即是无上菩提;2.大悲为上首--发大悲心以普济众生之苦;3.无所得为方便行--体证缘生空无我之义,忘我而为众生服役,严净国土。

大乘佛教以佛陀的遗留原则(三法印或进一步总结的一实相印),来发挥佛陀众生平等,慈航普度,自觉觉他,利益救度一切众生为目的之本怀--菩萨道的菩提心。

修持与教理体系上,大乘佛教更精深圆满,境界广大无艮,修行果位直趋无上菩提。大乘佛教的教义在小乘基础上,进一步开显了中道实相、八识与如来藏,六度万行与菩萨道,一心本净,众生平等众生亦可成佛等思想。从小乘的四谛、十二因缘到唯识学如来藏,三乘佛法一以惯之却在博大精深程度上节节增上,构成了完整的佛教体系。

返回目录

什么是大乘佛法

大乘相对于小乘而立

所谓大乘佛法,是相对于小乘佛法而言的。当然,小乘佛法当初并不叫做小乘。原始佛教在佛陀入灭后一百年,分裂成了大众部与上座部两个派系。大众部就是后来的大乘佛教。而小乘,则是大乘对上座部的说法,上座部从来就没有承认有所谓的大小乘之分。现在大家基本上都这样称呼,是因为大乘佛教的影响。

中心思想的分别

大小乘的分别,简单来说,是利他与自利的分别。小乘佛教认为只要做好自己的修证阿罗汉,就能够成佛,而大乘佛教则认为人要成佛,除了要有自渡的心外,更要有他渡的承担,认为阿罗汉并不能够保证成佛,必须要有菩萨的精神和行动。

传播地区的不同

以地域来说,大乘佛法小乘佛法从印度传播出来,一往北传,一往南传。所以大乘也叫北传佛教,而上座部也叫做南传佛教。北传佛教大兴于以及中国,融合了苯教、中华儒道,产生出了很多的变化,而南传佛教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东南亚地区。

关于大乘佛教的争议与小乘佛教的局限

由于大乘佛教是在佛陀入灭以后接近两百年才真正成型,而且很多大乘经典如果追根溯源,只能证明大概在佛陀入灭后五百年才出现,所以小乘佛教觉得大乘佛法并不是真正的佛陀所说。但是为什么会有大乘佛教的出现?就算大乘经典不是佛说,是不是就能说大乘佛法是假的?

末学觉得,如果把佛教的发展历史看一遍,大概也能够理解为什么大乘佛教会相对于原始佛教而出现在历史上。大乘把上座部叫做小乘,不有贬低之意。当然,这不是一种恶意的贬低,而是一种批判。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这并不是一个特例,而是普遍的想象。就像儒家在成为主流之后,就会出现相对于儒家的道家,以批判儒家的不足。而教也因为种种问题,而出现所谓的新教(教)来批判旧教(天主教),还有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对理性的批判。不管俗世或者宗教,因为人性总有其黑暗面,时间长了必然经历僵化,甚至变质。这个时候就必然有新的思潮出现以对应。

虽然大乘经典可能真的不是世尊所说(末学也认为应该不是),但是学佛的重点是“依法不依人”,重要的是大乘佛法有没有继承了佛陀的精神。老实说,末学认为大乘的菩萨精神相对于小乘,才更能够被称为“学佛”。学佛学佛,不就是要我们学习佛陀吗?而佛陀的精神,不就是体现于他在开悟后,依然留在俗世四十年,为众生说四万八千法门吗?当我们重新审视历史,难道能够否认如果没有大乘佛教的出现,现世的佛法可能就没有想如今的影响力了吗?

末学合十。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