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从建国伊始,就以“大英帝国的利益继承者”、“不结盟国家领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自居,不论是在冷战时期、苏联解体之后,还是“世界面临百年未见之大变局”时代,印度似乎都能够在世界各大国之间巧妙周旋,利用各方都想要拉拢自己的心理,占尽各方的便宜,发誓要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

近些年升级了,印度要做“超级大国”。可是,印度这种“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外交政策,在别的大国看来,并不值得钦佩,所有大国几乎都是“捏着鼻子”与印度打交道。但印度人似乎并不在乎,反而是洋洋得意,想以自己的“外交成功”作为“道德样本”,成为全世界的“导师”。

逐利于各大国之间的印度,怎能做世界导师?本质是“蝙蝠型”国家

在海外媒体和社交网络上,早就有大量的文章评论印度的这种奇葩外交:憎恨中国,热爱俄罗斯,却又是美国的盟友,印度奉行着“不可思议”的外交思维,让自己到处不受待见。

最近,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周波在香港英文报纸《南华早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逐利于中美竞争的印度并非世界导师》,十分辛辣又直截了当地戳穿了印度“皇帝的新衣”。文章认为,印度引以为傲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本质上是机会主义,这一政策理念并不足以支撑其所谓“世界导师”的理想抱负。

自从2020年中印加勒万河谷冲突以来,印度与美国的“友好关系”迅猛发展。两国先后在莫迪访美、新德里G20峰会期间达成多项合作协议。在近日,印度和加拿大之间关于“卡利斯坦”领袖被暗杀事件引发的外交冲突,美国政府做出了较为“亲印”的表态,再次凸显出印度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

逐利于各大国之间的印度,怎能做世界导师?本质是“蝙蝠型”国家

这一系列事态发展均指向一个事实,即印美之间的友好关系似乎永远达不到“饱和状态”。那么,对美国来说,印度究竟能有多重要呢?在社会制度方面,印度习惯性地自称或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但自莫迪2014年执政以来,印度饱受西方媒体独裁、专制等指控;在经济方面,印度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但即便印度能够长期保持在5%的经济年增长率,到2050年印度的GDP也只能达到美国的30%左右,与中国目前的水平相差无几,换句话说,落后中国27年。

实际上,印度的真正“优势”在于其能够凭借自身中等强国的地位周旋于大国竞争当中,攫取多方利益。其代价是印度始终无法在全球重大事务中获取“关键性地位”。例如,在美俄之间,印度利用美国和西方对其有意拉拢的意图推动各方在G20峰会期间就俄乌问题达成了某种“妥协”,并发表了联合声明,但是印度无法促成俄乌停止冲突;同时,在印俄关系持续下滑的同时,印度仍将长期依赖于俄罗斯提供石油、天然气和国防装备;在中美之间,印度积极响应美“自由开放的印太”号召,充当美国制华战略的“急先锋”,但较为缓和的中印关系无疑更符合双方的利益,而且印度无法在中印边境形成任何优势。

逐利于各大国之间的印度,怎能做世界导师?本质是“蝙蝠型”国家

显然,印度所推崇的实用主义外交政策实质上是投机主义,“好处占尽、坏事不管”。这种对外交往理念怎么符合一个真正的强国或者“世界导师”的身份?印度像极了伊索寓言中的蝙蝠,即立场不明、根据鸟兽战争的局势决定依附于哪一方。不幸的是,当今世界此类“蝙蝠型”国家比比皆是,不缺印度这一个,只不过印度这个蝙蝠体型大一些而已。

事实上,印度想要成为世界大国的努力,一样曾经遭受过美国的打压。印度在1998年进行了数次地下核试验之后,美国立即对印度开始了长达10年的半导体技术禁运,当年印度野心勃勃的巴拉特电子公司的晶圆厂立即陷入停顿。别看现在美国处处“扶植”印度,企图让它取代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但这是因为印度够弱,对美国的工业完全没有威胁,只能在美国主导的产业链体系中挣一份辛苦钱,等到印度企业表现出一点点国际竞争力,开始和美国企业争利润的时候,美国的打压就会如期而至。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