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进宫的唐纳德·特朗普,接手的是一个怎样的美国?这个问题或许会因为出发点不同而有完全迥异的答案,不过在军事方面绝对称得上不容乐观。

就在他重返白宫再次登临宝座前,香港《南华早报》披露了中国高超声速空空导弹的进展,并认为这可能就是解放军给美国空军“唯一的六代机”B-21隐形战略轰炸机准备的,因此如今仍在测试阶段的B-21项目,已经事实上等于作废了。

(目前高超声速导弹集中在对地对海方面,也需要空对空型)

根据《南华早报》的报道,关于这种新型导弹的论文发表在2024年12月的学术期刊《装备环境工程》杂志上,但内容并不是导弹本身的理论和概念,而是导弹在极端耐热测试环节中的表现,耐热测试在空空导弹研发过程中属于比较早期进行的测试,意在检验导弹在高速飞行时能否经受与空气剧烈摩擦带来的高温影响。如果这种新型空空导弹确实可以达到高超声速标准,那么弹头部分可能产生上千摄氏度的高温,对导弹的材料和元器件耐高温要求绝对比现役空空导弹更加苛刻,那么也就肯定要进行更加严格的测试。

很有意思的是《南华早报》连进行这个极端耐热测试的设施都知道了,叫“火星任务隧道”,也就是常说的风洞。不一样的是,这座风洞用电弧加热气流来模拟高温环境,可以连续运转一个小时以上或更长时间,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电力消耗,所以主要用于模拟最严酷的太空环境。

有消息称这座风洞参与过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测试。那么动用这么一座用起来极为昂贵的风洞来进行耐热测试,也不难猜到新型高超声速空空导弹的巨大意义。

(合格的高超声速构型都是风洞吹出来的,否则只能用工程量更恐怖的超级计算机)

其实这也在意料之中,按照现有空气动力学的解释,即使是经过流线形设计的导弹在达到5马赫左右的高速时,弹头部分也可以达到大约870摄氏度左右的温度,在达到9马赫时更是能达到1200摄氏度以上,而且这种极端温度很可能并不止存在于弹头部分,整个导弹都要承受剧烈变化的温度。

从公开资料来看,目前解放军空军装备的多数空空导弹都达不到5马赫的高超声速标准,比如霹雳-10、霹雳-12和霹雳-15的最高速均为4马赫,也就是还未证明是否真实存在的霹雳-17或可达到6马赫以上。这样来看,如果确实研发高超声速空空导弹,无论在材料还是通讯控制等方面,都是难度不低的全新挑战,动用更加高端的设备也在意料之中。

(网上流传的霹雳-17照片)

接踵而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开发难度这么高的导弹?这一点或许可以从空空导弹本身来解释。目前大多是主动雷达中距弹比如AIM-120D、霹雳-15和“流星”等等,在发射后都是先大幅爬升,将动能转化为势能,接近目标时再俯冲攻击,提高射程的同时创造范围尽可能大的不可逃逸区。

这个过程中,高弹道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不仅是因为可以有效提高射程,也是因为这个角度可以将B-2和B-21最大的弱点即背部,尽收眼底。

美国空军的这两款隐形轰炸机都采用了背部S形进气道,这种设计非常注重连续性和平滑性,确保可以将雷达波散射到其他方向,同时还用又长又弯的排气管道降低红外特征。但相比起更加容易全向隐身的前半球和机腹部,背部依然是整架飞机雷达反射截面积(RCS)最大的部分,如果导弹可以获得高度优势,相对来说比较容易通过背部锁定隐形轰炸机。

(尽管隐身设计已经尽力了,但背部依然是最大弱点)

这个高度优势有多大?从目前部分还暂时无法证实的资料来看,高超声速空空导弹可以爬升到大约60到70公里高度,再努把力就能到约100公里的卡门线了。至于攻击距离,对隐形目标的有效打击距离超过500公里,对非隐身目标则达到1000公里!如果这几项数据属实,或者就算打个折,对美军高层寄予厚望的B-21来说都是极其致命的打击。

另一个可能很少被注意到,但可能更重要的因素,则是如果解放军给歼-20、歼-35或者还无法完全证实的六代机配备这类跨时代意义空空导弹,则表示解放军有足够的能力对其进行制导和控制。

这其中,距离问题还比较容易解决,卫星和无人僚机便可解决,高速带来的困难才是根本问题,特别是导弹达到5马赫以上速度时会产生等离子体,进而形成屏蔽电磁波的“黑障”。

(“黑障”并非不可突破,但相较于航天器,还没有奢侈到随便一枚导弹都能用)

在“黑障”存续期间,导弹等于在闭着眼飞。相较于陆地和海上目标,空中目标需要更加精确的引导,理论上来说就算是半秒的误差,也会完全错失目标。

不过根据之前的报道,我国已经解决了“黑障”通信问题,等于一块一块在拼上拼图。此外,如果既要达到高超声速标准又不影响制导,也可以内置高级人工智能,在失去引导的状态下,可以根据传感器获得的外部情况自行决定方向、速度甚至是否继续攻击,。

总之,可以确定的是当美军高层认为挂载隐形巡航导弹或精确制导武器的B-21,有可能成为威慑中国的王牌的时候,解放军也在对症下药。

声明: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