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统计截止2023年年底,中国海军已经下水且排水量在1万吨以上的水面舰艇,总数达到了令外界惊叹的38艘。
【中国海军万吨级以上舰船统计】
如果再将时间放宽到24年1月的话,那么在第二批次055驱逐舰也已经有2艘于近期下水的当下,这一数字将达到40艘之多,总吨位也将超过100万吨,单独拎出来都能在世界海军吨位排名中超过俄罗斯海军,位列世界第三。
这其中,中国海军装备的各型补给舰为这一排名作出了不少贡献。要知道光是2艘901型综合补给舰的总吨位就接近10万吨,再加上9艘2万吨级的903/903A综合补给舰、1万吨级的904A以及从乌克兰购买的青海湖号综合补给舰。单就这几艘后勤舰船就贡献了超过30万吨的排水量,比一整个法国海军都多。
【901型综合补给舰呼伦湖舰】
这时有人可能就要问了,这100多万吨的吨位里,近三分之一都是补给舰,这是不是说明解放军万吨级舰总排水量的数据其实很水?
这种想法本质是一种斗兽棋思维产物,只将目光聚焦在了作战舰艇身上,而忽视了辅助舰艇的战略价值。
事实上对于今天的中国海军来说,大型综合补给舰的意义并不比055型万吨驱逐舰以及航母低。甚至在中国海军需要不断走出去,积极维护中国海外利益的当下,补给舰的战略价值甚至要超过055和航母。
【903型综合补给舰千岛湖舰】
因为再先进的作战舰艇也需要人来开,而人是需要吃饭的。这意味着舰船在出海执行任务时,必须要携带能够满足舰船人员在海上长期生活的物资。
同时,由于现阶段人类的自动化技术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完全替代船员工作,诸如航母、两栖攻击舰等大型舰船仍然需要配置大量人员执勤。因此尽管这些舰船庞大的吨位可以让其携带更多的生活物资,但更多船员带来的更高消耗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大型舰船在这一问题上的优势。
再考虑到舰船在弹药油料以及设备零部件的消耗,一系列因素使得绝大多数水面舰艇在没有外部补给下的自持力普遍保持在30天,且前后误差不超过15天。小到056A护卫舰,大到美国海军的核动力航母都是如此。就算后者拥有理论上无限的动力来源,舰载机和船员也是消耗物资的大头。且在作战状态下,弹药与油料的高速消耗会导致这一数字大幅缩水。
【正在进行弹药补给的福特号航空母舰】
对于中国海军来说,在南海、东海、台海这些靠近大陆本土的海域执行任务时,一个月左右的自持力数据并不是什么问题。
但如果是去亚丁湾执行部署时间超过半年的护航任务的话,单就是把船开到亚丁湾,前前后后就得花费大半个月时间。只靠舰船自己携带的补给,就算编队开到目的地马上调头返航,它们也没法在补给耗尽前就回来。
【正在进行补给的第45批护航编队舰船】
所以在执行这类远洋护航任务时,补给舰是整个护航编队的核心,其性能将直接与护航编队的作战效率挂钩。
这也是为什么在辽宁舰服役列装后没几年,解放军就开始装备满载排水量接近5万吨的901型综合补给舰的原因。因为哪怕改进后的903A把自己携带的所有物资补给都“喂给”辽宁舰,903A也很难“喂饱”常规动力航母这个巨无霸。
更别说除了航母,补给舰还得肩负起给航母打击群内其他舰船补给物资的责任。如果倾其所有还“喂不饱”航母的话,打击群内的其他船就更是连口汤都喝不上了。以至于当辽宁舰在2014年开始试组建航母打击群时,外界普遍猜测解放军要在辽宁舰打击群的编制里至少增加2艘903A,其中一艘专门补给辽宁舰,另一艘则为其他作战舰艇补给。
好在,随着901型综合补给舰首舰呼伦湖舰的服役,辽宁舰编队最终避免了这种情况出现。而在山东舰与901二号舰查干湖舰先后服役之后,解放军现役的2支航母打击群也都有了各自的“御用”补给舰,初步具备了远洋作战能力。
【卫星视角下的山东舰与901查干湖舰】
值得一提的是,据外界披露901型3号舰也已经在去年就大体完工,至今没有服役很可能是在等福建舰的进度。而这也显示出现阶段解放军很可能采取了一艘航母配一艘大型综合补给舰的编制模式,补给舰的数量在未来上去了,解放军的航母数量也就有了进一步增长的基础。
可以说,补给舰,特别是大型综合补给舰的数量是中国海军持续“爆兵”的基础之一,也是解放军以“蓝水海军”身份走出去的核心。
对于这样一种核心舰船,那数量自然是越多越好。别的不说,最起码在美国海军服役34艘补给舰,并将新造的约翰·刘易斯级综合补给舰服役数量规划到20艘的当下。中国海军的补给舰的性能数量不说全面超越美国吧,至少也要与之相当吧。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