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布消息,我国于北京时间12月14日成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一型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
【国产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想象图】
据悉,试验航天器将在轨运行一段时间,按计划展开可重复使用技术验证及空间科学实验,并在任务结束后返回国内预定着陆场。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实早在这则新闻报道前,外界就已经对这场发射进行了全方位的关注。因为按照原定计划,美国应该在12月13日当天也发射一枚搭载了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的火箭。但由于一些不可抗力,美国太空军决定推迟这一发射计划,最终让国产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得以先走一步。
【原定计划在13号发射的X-37B】
不过,与美国的X-37在发射时间上相近并不是国产航天器备受外界关注的唯一原因,甚至不是主要原因。因为这已经是国产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第三次公开发射了,而在2022年8月5日-23年5月8日组织的第二次发射任务中,该型航天器就曾在轨飞行276天。
虽然不及X-37B的908天,但也刷新了国产可重复使用航天器的在轨时间纪录。而这也让外界普遍认为,在此次任务中,国产航天器会进一步打破这一纪录,缩短与美国的差距。
毕竟美国的X-37B也不是一蹴而就实现在轨飞行908天的,而是直到第6次任务才实现这一目标。在第1、第2次任务中,该级飞行器只在太空分别停留了224天与468天。
以这一数据作为参考的话,我们不难发现国产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在任务进度上其实并没有比X-37B落后太多,双方差距主要还是体现在项目启动时的时间差上。
X-37系列飞行器的首飞时间是在2010年,而国产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则是在2020年,双方至少存在10年以上的项目启动时间差,而由此产生的经验差距并不是中国可以靠后发优势在短时间内缩短的。
【首飞前的X-37B轨道试验飞行器】
然而,尽管中美两国在这一领域上存在较大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方面因此放松对中国的警惕。
因为相比于卫星、空间站这类传统人造太空设备,美国的X-37B也好,中国的可重复使用航天器也罢,它们都拥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优势,那就是持续性的在轨机动能力。
【X-37B在过去5次任务中的运行轨道差别】
要知道传统卫星由于携带的燃料少,变轨次数十分有限,所以在多数时候,这些卫星都会围绕一个固定轨道绕地球飞行。而在这一特性的影响下,地面部队可以较为轻松的掌握对方卫星的飞行规律,并以这些情报为基础,制定相应的干扰、隐蔽计划或直接摧毁卫星的作战计划。
但反过来说,如果一型航天器能够按照需求不停变换工作轨道,那么地面部队就将难以继续用这种“守株待兔”的方式持续跟踪航天器,反制成本也将大幅上升。
除了可以用于躲避敌方的反卫星能力,在轨机动还可以用于空天侦察以及太空反卫星作战。
以X-37B为例,按照美国空军此前披露的消息,X-37B可以携带至少250公斤的载荷。虽然看上去不多,但也足以装下包括合成孔径雷达在内的多种对地侦察设备。再配合机体自身的在轨机动能力以及低轨道平均90分钟-120分钟的环绕周期,X-37B甚至有能力通过持续变轨的方式持续跟踪一些速度较慢的地面移动目标。
【X-37B的机背载荷舱】
同时,当我们将围绕固定轨道运行的卫星比作有轨电车时,那么具备在轨机动能力的X-37B就相当于一辆可以不依赖轨道行驶的汽车。
这意味着X-37B有能力侵入任意一个卫星的工作轨道并贴近目标卫星,而当二者的距离足够近时,X-37B也就有无数种理论手段瘫痪、摧毁这些毫无还手之力的卫星。
美国方面会高度关注国产可重复使用航天器,也是基于这个理由。
因为在官方表述中,国内对第一次任务的报道是“将按计划开展可重复使用技术验证”。结合其不到2天的飞行时长,这显然只是一次验证性发射。
但在第二次任务中,官方报道就变成了“将按计划开展可重复使用和在轨服务技术验证”。也正是在这次任务中,国产可重复使用航天器创下了在轨飞行时间276天的纪录。
【国产可重复使用航天器释放载荷想象图】
到了本次任务时,官方报道的表述又变成了“将按计划开展可重复使用技术验证及空间科学实验”。而其中“空间科学实验”的表述,很难不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怀疑执行这次任务的航天器是否携带了某种具备反卫星能力的载荷。
当然,美国怀疑是一回事,中国到底有没有这么做是另一回事。
虽然截至目前,官方尚未披露任何有关“空间科学实验”的细节。但考虑到中国是《防止在外空放置武器、对外空物体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条约(草案)》的提案国之一,引发太空军备竞赛并不符合中国的核心利益。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次任务仍然是以验证相关技术为主。美国方面会对此抱有莫须有的担忧,根源还是来自其在太空技术领域失去垄断乃至领先地位之后战略焦虑感的加剧,只会凸显他们在某些问题上以己度人的心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