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领先,积极监管:如何评价中国人工智能政策的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AI)主要用于创建新文本、图片、音频或其他类型内容的算法。它的的快速发展正引起全球监管者的关注。这些系统,通常在从互联网上搜刮的个人数据和版权数据基础上进行训,容易导致对隐私和知识产权的担忧。它们还可能被用来生成有害的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
2023年8月15日,中国一部旨在规范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新法律正式生效。这部法律是一系列针对人工智能不同方面的法规中最新的一部,是国际上第一部专门针对人工智能的法律,具有开创性意义。它对向消费者提供这些服务的公司在所使用的训练数据和所产生的输出结果方面引入了新的限制。
尽管对公司有了这些新的限制,但草案文本的演变,再加上更广泛的科技政策背景的变化,可能会被误认为表明中国开始放松对人工智能的有力监管。
评论家们很快就注意到,与早先公布的征求意见稿相比,最终的人工智能生成法规明显淡化了。删除了在三个月内采取行动纠正非法内容以及确保所有训练数据和输出"真实准确"的要求。草案还澄清了这些规则仅适用于面向公众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此外,还增加了一条新规定,明确指出开发和创新应与系统的安全和治理同等重要。
在更广泛的科技政策背景下,自2020年末以来,中国政府利用了各种工具,包括反垄断和数据安全执法。政府还采取了看似法外的措施,导致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马云在批评监管机构后从公众视线中消失,这通常被称为"科技打压"。但是,随着中国国内经济面临的困境,这种打压的力度似乎有所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对国内科技创新的日益重视。
虽然这些证据很有说服力,但对于理解中国人工智能政策的未来来说,它们只是"红线"。或者说,中国未来的人工智能治理方式不太可能发生重大变化。诚然,人工智能生成条例被淡化了,但人工智能条例草案文本在征求意见期后发生变化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在2021年的一份以推荐系统为重点的人工智能法规草案中,就删除了明确的歧视保护措施。
可以说,与之前的举措相比,人工智能生成法规的弱化更为显著,但是,目前为确保人工智能得到有效监管而开展的工作,包括有可能成为一部新的、全面的人工智能法的早期草案,表明了为加强该国人工智能治理框架而做出的持续努力。
同样,"科技打击"这一标签也被广泛应用于涉及不同政府机构、目标和理由的政策中。虽然有些政策,比如对科技公司的调查,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反作用,而且似乎已经结束。但是,建立健全的人工智能法规一直是中国政府的长期政策愿望,而且很可能会继续下去。这些因素共同表明,中国正在继续完善其在人工智能治理中平衡创新与控制的方法,而不是开始大幅放松。
中国在引入人工智能法规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努力,以及遏制科技公司的被动措施的遗留问题,可能会造成寒蝉效应,在短期内抑制行业成果。美国半导体出口管制对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的影响加剧了这一挑战,由于最强大的芯片变得稀缺,企业不得不采取变通办法。尽管中国已尝试通过多种方式支持其人工智能产业,如融资、提供计算接入和旨在促进国内创新的更广泛的部委改组,但目前尚不清楚这些举措将取得多大成效。
尽管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在短期内可能会受到影响,但出台旨在控制人工智能的法规对于应对这些技术带来的风险至关重要。这些法规及其规定的实用工具可以减轻对个人的伤害和对社会稳定的破坏。例如,要求对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打上水印,这对打击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至关重要。
相比之下,美国采取的自由放任态度使其在应对这些风险方面准备不足,这可能会对即将到来的2024年总统大选造成严重干扰。人工智能治理工具也支持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领导全球的雄心。例如,通过制定国际标准,为中国提供竞争优势。
中国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的基本方针不太可能发生重大转变,即便是在经济持续动荡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坚定的监管方针在短期内可能会面临经济上的挑战,但从长远来看,对于减轻对个人的伤害、维护社会稳定和确保国际监管领导地位至关重要。
《东亚论坛》2023年9月27日Huw Roberts和Emmie Hine

敢于领先,积极监管:如何评价中国人工智能政策的未来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