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相信很多人对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文及翻译和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翻译是什么都不是特别了解,因此今天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文及翻译和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翻译是什么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原文及翻译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翻译: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孩子一起出去玩耍。他们看见道路旁边的李树上有许多成熟的李子,把枝头都压弯了。大家争着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大家问他,他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竟然还有那么多的果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大家摘下来一尝,的确如此。作者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
原文内容: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注释:
①王戎:西晋琅琊(今属山东)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尚书令,司徒。
②尝:曾经。
③诸:众多。
④游:嬉戏玩耍。
⑤子:李子。
⑥折枝:压弯树枝。
⑦竞:争相地跑过去。竞:争逐。
⑧走:跑。
⑨唯:只有。
⑩信然:的确如此。
赏析:
在《世说新语・王戎不取道旁李》的开头第一句,就向我们说明了故事发生的缘由就是一个字“游”。在文言文当中,“游”有很多的意思,但是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发现这里的“游”就是游玩的意思。而《王戎不取道旁李》就是通过一个“游”字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孩子们欢乐玩耍、打闹嬉戏的场景。而这样的单纯欢乐、天真烂漫场景也为后文中王戎和伙伴发现路边李树埋下了伏笔。而后我们也可以从“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这句话,了解到这棵李子树对年幼的孩子到底有多大的诱惑。一个“折”字,就可以非常形象地为我们展示李子树硕果累累的场景,沉甸甸的果实似乎就快要把李子的树枝压弯了。
紧接着文章就写道“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这真是一幅非常令人感到奇怪的画面,大部分的孩子看到满树的李子都兴奋不已,只有王戎在原地不动。一边是孩子们的“争前恐后”,而另外一半则是“格格不入”的王戎,安静的站立,这样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样的人物行为上的动静对比,也是在侧面反应出了不同人物之间的心理状态。大部分孩子的“争前恐后”其实透露出的是那种孩子的活泼好动、单纯无知的天性;而静立在原地不动的王戎则反应出另外一种状态:从容与笃定。而这样的强烈对比,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年幼时期的王戎已经非常不一般了,已经展现出他非凡的心智。
最后“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也是故事最为的部分,即路人看到王戎与其他孩子在行为上有非常大的反差,于是便好奇问站在一旁的王戎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的原因。聪慧的王戎便说到“这样一棵生长在路边的李树,还能够拥有如此丰硕的果实,那只有果实是苦的”这样的解释。听起来如此合理的推理竟然是从王戎这个七岁的孩童说出来,足以让人感到震惊。而“取之,信然。这短短四个字,也就是揭示了故事最后的结局,孩子从树上取来李子品尝之后,也是证实了王戎的判断结果。而故事也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也为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留白,同时也让读者更加好奇如此聪慧的王戎。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刘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元嘉二十一年死于建康(今南京)。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典叙》《世说》10卷、《集林》200卷、《幽明录》20卷、《宣验记》13卷、《小说》10卷,有《宋临川王刘义庆集》8卷。
爱问
2022-08-1011:10:40
王戎不取道旁李的翻译是什么
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