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年,德国总理朔尔茨又要对中国进行访问,而且和上次一样,有庞大的商务代表团随行。
这里补充一句,朔尔茨确定于本月访华的消息,正是德国那些商业领袖放出来的,他们长期处于中德经贸的第一线,加上中国本来就是德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朔尔茨要访华,肯定少不了他们陪同,这样共同语言也会更多。
【朔尔茨据称将于本月访华】
因此这些人能够提前得知风声,倒也在意料之内。而这批商务代表团,也是朔尔茨为这次访华行程准备的“大礼”。
朔尔茨如今再次访华,中德乃至于中欧之间的经贸氛围,相比过去已经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朔尔茨当初来中国,是疫情后首位访华的G7国家领导人,各界都对他寄予厚望,觉得这名德国新总理,能够在默克尔打下的基础上,持续推动中德经贸合作,同时发挥德国在欧盟的主心骨作用,带动中欧经贸关系出现积极的变化。
再不济,也要尽可能地减少内外消极因素的影响。换而言之,朔尔茨虽然达不到默克尔的高度,但也要对中德关系的基本盘,有最基本的认识。
而现在看来,对于这一点,朔尔茨的工作还是比较到位的。尽管当时没在中国待多久,但他本来的任务,就是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为中德经贸合作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
【朔尔茨应和前任默克尔一样为中德经贸合作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
而现在看来,朔尔茨新一轮对华访问,虽然对中国还是有要事相求,但整体安排并未出现太多变化。
如今我们谈中德经贸合作,始终要基于中欧经贸这个大的框架去看。去年6月,欧盟峰会对中欧关系定调,再次明确了欧盟对中国的“三重定位”。
而这所谓的“三重定位”,指的是对欧盟而言,中国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竞争者,同时还是系统性的对手。
但我们也能看到,这个“三重定位”,很大程度上自相矛盾,模糊了对手与伙伴的界限,导致留下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也许在欧盟看来,这是“灵活性”的体现,但失去原则的灵活性,往往走不长远。
【朔尔茨这次来中国,还是有要事相求】
对于这个“三重定位”,我们就这边提出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说中欧关系到了十字路口,发现绿灯、黄灯、红灯同时亮起,这车就没法开了。至于走回头路,以中欧关系的体量,更加的不现实。
而且我们也能看到,欧盟自从推出这个对华“三重定位”以后,很多表态就显得十分含混,始终不能找准要害。
说白了,欧盟这个“三重定位”,并非基于务实角度去看待中欧关系,只是想办法对内勉强有个交代。但交代归交代,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欧盟喊了这么久的“对华去风险”,但始终没把握好这个尺度,反而逐渐出现了“脱钩”的倾向。
而德国也受到了这种趋势的影响,但由于有经贸合作这个“压舱石”,加上在执政联盟当中,朔尔茨对华态度比较务实,所以消极影响相对而言没那么强烈。
值得一提的是,欧盟这边对中欧关系定调,德国政府也紧接着制定了一份“中国战略”,强调与中国保持合作关系对德国现在和将来都很重要,但一些消极的字眼也不少,这主要是因为执政联盟内部,在对华态度上有不少分歧。
【德国外长贝尔伯克是执政联盟的绿党领袖】
这就不得不提,朔尔茨虽然对华态度比较务实,但在具体政策上,被那几个执政盟友,拖累的很严重。
其中对中国态度最顽固,偏见最强烈的,当属绿党领袖,德国外长贝尔伯克。
朔尔茨要想中德关系更进一步,首先要在执政联盟内部克服这些分歧,而这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不过显而易见的是,朔尔茨这次来中国,确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能在短时间内对中德经贸产生正向影响。
就算欧盟对华三重定位不变,但德国只要能尽可能地摆脱这个框架的影响,朔尔茨访华的成果,也就能够得到长期保证。
乍一看,欧盟对中国还是“三重定位”,不过随着地缘政治风向的变化,“对手”这一概念已经占据了主要位置。
另外,中欧这段时间的高级别外交互动,我们这边都在强调,要树立对中欧关系的“错误认知”,这已经说明了我们对欧洲对华“三重定位”的态度。
【德国执政联盟最近日子不太好过】
其实还是那句话,欧盟对中国的“三重定位”,缺乏基本原则,注定难以持续。而为了对冲欧洲的“三重定位”,我们也基于实际情况,提出了“三大伙伴”,涉及到中欧在经贸、科技、供应链等方面的合作。
但欧盟如果不能改善认知,中欧关系依然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德国光是独善其身还不够,也要发挥自己在欧盟的领头羊作用。朔尔茨这次来,他需要向中国展示,他有改变现状的决心,不会对这种消极态势听之任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