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如果你对辽阳有一座白塔全国闻名沈阳浑南区这座70和千年辽代白塔快塌了是怎么回事千年辽代白塔不是很熟悉,那么你来对了地方。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辽阳有一座白塔全国闻名沈阳浑南区这座70和千年辽代白塔快塌了是怎么回事千年辽代白塔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辽阳有一座白塔全国闻名,沈阳浑南区这座70米白塔你知道吗?

提起白塔,辽宁人都知道位于辽阳的白塔,辽阳白塔为辽代中晚期建造,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它高大巍峨,以其71米的高度居东北地区古砖塔高度榜首。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沈阳也有一座白塔,它与辽阳白塔同样高大,它的身世却比辽阳白塔曲折得多,让我们细细道来。

沈阳白塔又名无垢净光塔,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白塔堡地区,与辽阳白塔同样高达70余米,通体洁白如玉,高大的塔身四周浮现佛教雕刻,同样典型的辽塔样式。

与辽阳白塔不同的是,沈阳白塔塔身是完全崭新的,没有千年风霜侵蚀的痕迹,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不同于辽阳白塔,沈阳白塔是2000年之后重建的,它重建得比较晚,所以塔身才能几乎一尘不染,没有太多历史的痕迹。

沈阳白塔和辽阳白塔塔身对比,精美程度和自然程度显而易见。

史料《奉天通志》75卷记载,“沈阳白塔”建于明朝永乐四年,即公元1406年,为佛教僧人德本监修。那么为什么沈阳白塔和辽阳白塔造型风格这么相似呢?这只能说是一个误会。

沈阳白塔佛像和辽阳白塔佛像对比,不用太仔细看就能感觉出差异,辽阳白塔每一面的佛像形象各不相同,栩栩如生。

沈阳白塔为何重建,这要从历史说起,在1905日俄两国在辽沈大地激战正酣,日俄两军沈阳郊区发生了激烈交火,沈阳白塔因其塔身高大,为了防止俄军通过白塔这个制高点侦察日军行动,于是日军用大炮摧毁这座上百年历史的沈阳白塔。(此处存疑,白塔有多次损毁和重建记载。)

时间来到了百年后的21世纪初,沈阳逐步开发浑南区域,决定重修白塔堡地区的标志性建筑——沈阳白塔!当时把沈阳白塔定为辽塔样式的依据是1952年有村民在陈相屯附近发现的了一个”石函“,这个”石函“记载了一座高大的辽塔,于是沈阳白塔便依照这个证据重建成了一座高大的辽代古塔。

可是辽阳作为辽朝的“东京府”,拥有的高塔才达到71米的高度,白塔堡地区在辽代不名一文,为什么会有70米高的辽塔呢?

后来通过多方调查证明”石函“中记载的古塔原来是陈相屯集州辽塔,并非重修的沈阳白塔,沈阳白塔是一座地地道道的明代古塔,这个时候沈阳白塔已经依照辽塔样式复建完毕,就是今天沈阳白塔的样子。

虽然明代塔重修成辽代塔,但单从周边环境来讲,沈阳白塔还是有可取之处,至少这里环境清新,周围绿地树荫较多,游人也不是很多,喜欢清静的朋友不妨来这里走走,用看当代艺术品的眼光欣赏沈阳白塔。

沈阳白塔南侧是新修建的大寺庙,以明代此处古寺弥陀寺命名,建筑面积达16000平,整体可以说是金碧辉煌雕梁画栋。

寺庙内建筑崭新高大,信众不多,大家可以在观赏沈阳白塔之后到这里逛一逛。

返回目录

千年辽代白塔快塌了是怎么回事?千年辽代白塔有什么历史

最近在考古界发生了很多事情,其中有一件事情非常的让人悲伤,也非常的着急,那就是一座千年辽代白塔快塌了,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个所谓的千年辽代白塔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呢?下面一起分析看看!

乍暖还寒,草木枯黄,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武安州白塔破败而悲凉。

这座身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有1000年历史的辽代白塔,目前裂开至少18道黑缝,生出100多个黑孔,塔身倾斜,不时有砖块坠下。

记者调查发现,尽管各方都意识到了千年白塔岌岌可危,但是维修工作长达7年始终在“纸上”来回打转,迟迟不见修缮,导致千年辽塔状况一天不如一天,面临倒塌。

从远处看,破损的武安州白塔已发生倾斜。新华社记者王靖摄

当地群众和业内专家呼吁,亟须提高效率,立即对白塔进行加固维修,保护好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

千疮百孔成“斜塔”

从赤峰市敖汉旗出发,向西驱车30多公里,记者来到丰收乡白塔子村。武安州白塔(以下简称“白塔”)便位于村子西侧的一处高岗上。

然而,来到这座千年白塔脚下,记者看到的却是令人揪心的一幕。整座古塔已经严重破损,塔体发生歪斜,遍布千疮百孔,甚至面临倒塌危险。

67岁的村民李成仪住在白塔脚下。去年农历二月初二,村里举行“祭塔”仪式时,他猛然发现,自己老了,相伴60多年的白塔也“老”了:塔砖越掉越多,地上堆满了碎砖头;墙体外张,裂出一道道长口子;塔基座收窄,整个塔都变歪了。

“这塔恐怕不中了。”他担忧地说,“随时可能塌。1年?10年?一场大雨可能说塌就塌!”

邢玉华是白塔保护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他列举了一连串的担忧:墙砖松动,砖缝里的黄泥一抠就掉;裂缝变多、变大,塔北面有处缝隙甚至裂开10多厘米,南面的裂缝有4厘米;塔体已经向西北方向倾斜;塔基座缩进去一米多,头重脚轻……

他着急地说:“塌了可就瞎了,这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是千年古迹啊!”

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研究评估称,白塔是一座八角形密檐空心塔,是现存辽塔中始建年代最早、最具辽中期建塔特色,且仅存的空心式砖塔,同时还是唯一一座采用穹顶式佛龛的现存辽塔,具有极高研究价值。

2013年,该塔及所在地武安州遗址,被列入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白塔当前的处境十分堪忧。记者绕着白塔走完几圈,粗略一数发现,整座塔竟然有上百个大大小小的孔洞,18条明显裂缝,最多的一个塔面上有近30个孔洞,最长的裂缝纵穿5层塔檐。

从近处看,武安州白塔墙体坑坑洼洼,残破不堪。新华社记者安路蒙摄

此外,塔檐和塔顶上已经长出野草,还有鸽子在塔里筑巢。

“我小时候白塔还不这样,以前墙皮是光溜的,墙体也没往外劈,裂纹也没这么多。”眼前的白塔,让时隔20年回乡探亲的李桂芬大吃一惊。

匆匆瞥过几眼,她就带孩子离开了这里。

不少村民也意识到了危险。35岁的村民李金虎近几年把孩子看得死死的,严禁靠近白塔。“怕塔上掉砖头,砸坏孩子。”李金虎回忆说,小时候他经常去白塔玩,甚至爬上爬下,“现在用手就能把砖头扒拉下来,能不害怕?”

纸上“修缮”已多年

千年古塔何以破败成如此模样?记者调查发现,除了自然原因,还与漫长、低效的维修审批过程有很大关系。

从2016年加固工程立项获得批复,白塔竟是在纸上“修”了多年,实际维修一拖再拖,迟迟未动。

在多数村民眼里,年久失修是白塔面临倒塌的主要原因。

邢玉华指着南墙裂开的口子说:“这几年村里下了几场大雨,加上风吹日晒,裂纹明显变宽了。墙体裂成那样,遇到大暴雨或者地震,可能一下就倒了。”

李成仪也很纳闷,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破得要塌了,就是不见有关部门出手,“塔跟房子一样,没人管、没人修,可不就是塌嘛?何况白塔已经有一千年了!”

据敖汉旗博物馆馆长田彦国介绍,目前没有资料显示,武安州白塔在历史上有过修缮的记录。

记者查阅文件发现,早在2016年,文物局就在《关于武安州遗址—武安州塔保护加固工程立项的批复》中,同意白塔的修缮工作。可之后迟迟不见内蒙古启动维修,直到2018年白塔的处境被媒体报道引发关注,敖汉旗方面才回应“不知道工程立项在2016年时就通过了”。

2018开始,敖汉旗终于着手起草维修方案,但逐级向自治区上报了2次《武安州遗址—武安州塔保护维修方案》,都接连被第三方评审打回修改,截至目前修缮仍未开始。

敖汉旗一位不愿具名的干部透露,实际上当地向上提交修缮计划最早可追溯至2013年,“上面重视不够”没啥实质进展,现在翻回头看,白塔一直在纸上“修缮”了多年。

除此之外,白塔也存在被人为破坏的现象。61岁的村民李桂金说,过去日子不好过,一些村民家垒兔舍、盖猪圈用的都是白塔上的砖,“用铁棍使劲一撬,崩下来的砖头就拉回家用了”。

在不少村民的记忆里,过去在白塔上爬进爬出非常容易。

即便现在,村民或外地人还经常到白塔南面的洞内烧香拜佛,地上残留着纸钱灰烬,多处墙壁被熏黑。塔口处,烟花炮皮、酒瓶子、易拉罐等废物乱扔一地。而白塔四周的砖块上,刻了数不清的人名。

白塔南面的洞里,人们烧香拜佛,废物一地。新华社记者安路蒙摄

保护工作拖不起

白塔维修方案设计方——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等三家单位做出的现状评估显示:塔体破损十分严重;塔基座面砖全部脱落,基座根部有多处盗洞;塔身部分破损十分严重;一层大檐全部掉落;塔顶和塔刹早已缺失,原形制不清。

内蒙古文物局称,塔基空心,形势危急。敖汉旗政府则表示,目前白塔倾斜3度。

当地群众和文物专家呼吁,白塔修缮拖不起等不起,亟须提高效率,加快启动白塔修缮。

白塔维修方案迟迟未通过,除方案本身有待完善,也与第三方评审专家组成员换来换去、意见层出不穷有关系。

第一版方案提交后,因为专家组成员持有不同意见,最终未能通过。然而,按照专家意见修改并提交的第二版方案,却再次被专家组否决。

记者采访了解到,当时参与第二版方案评审的专家组成员,全是新面孔,并不认同“前任”提出的修改意见。

当地干部担忧,第三次维修方案正在提交,评审专家又再次换人,“除了一次次划叉,我们更需要完善的维修方案。”

对此,内蒙古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陈亚光回应,针对第三版维修方案,文物局将联络专家进行指导,帮助其通过方案审议。“资金和技术不是问题,维修方案一经通过,将立即维修。”

白塔已成危险建筑,存在坠砖、倒塌等险情。但游客并不知情,千年辽塔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外地人前来。

为了安全,白塔外围起一圈铁丝网,可塔东边的铁丝网早被人踏倒,南边的门锁也被拆掉,游人随便进出。

记者在现场统计了一下,一下午时间就有近三十人前来游览。他们翻过铁丝网,钻进白塔洞内烧香拜佛,没有提示、没人管。

敖汉旗的一位文物专家建议,白塔修缮前须严加管理,避免加剧对白塔的损害,同时避免事故发生。

白塔的损坏、修缮的缓慢、管理的松垮,暴露出当地文物保护工作的整体窘境。

契丹辽的一位研究者表示,对待文物、古建要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能“急诊”的就不“门诊”。

他认为,内蒙古尤其是赤峰,红山等史前、契丹辽、蒙元灿若繁星,文物众多,价值不可估量。亟须在保护理念、保护力度、保护方式上“更走心”“更给力”,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把祖先留下的文物、古建一个不少地传下去。

武安州遗址简介

武安州遗址位于,是辽、金、元时期的古城遗址。

武安州有三重城垣,一重略呈方形,边长近800米;第二重城垣呈方形,边长约650米;第三重城垣略呈方形,边长约270米,出土辽、金、元代的瓦当陶节、围棋子、象棋子等遗物。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安州遗址历史

武安州是耶律阿保机最早建置的头下州之一,并由此开创了头下军州制。《辽史》载“武安州,观察。唐沃州之地,太祖俘汉民居本叶山上,因建城以迁之,号杏埚新城。复以辽西户益之,更日新州。统和八年改今名。初刺史,后升。有黄柏岭,袅罗水、个没里水。”这一记载说明了武安州的形成过程和在辽朝建国前的重要位置。专家们在评价该城时说:“阿保机的龙化州、杏埚新城,都在城西楼为皇都之前,这说明头下城的初起――是草原建城或建立据点的先驱,也就是缩小游牧移动的开始”所谓“杏埚”,即“新的斡鲁朵”,阿保机在幽燕一带掠抢大批,先在木叶山那里建宗庙,即最初的“斡鲁朵”,建完后把这批又移至这里建他的又一个“斡鲁朵”,故传音为“杏埚”。

在阿保机建国之后,仿唐制把这里改制为“新州”,并“以辽西户益之”,在辽统和八年(990)由新州更名为武安州,在这一年的三月,又一次建城,并“以宋俘实之”,第三次迁入汉民。这里说的“宋俘”即当时著名的辽宋高梁河之役所获,把新州改为武安州似乎也与此有关,也就是对高梁河之役所获胜利的一种纪念,体观了契丹族的尚武精神即取“以武安天下”之意。金、元两代设县,由武安州改为武平县。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想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可以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