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伙伴们,很多人可能对2013年王亚平第一次太空授课_王亚平太空授课内容不是很了解,所以今天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13年王亚平第一次太空授课_王亚平太空授课内容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王亚平天宫授课都讲了哪些内容?

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使其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王亚平在天宫讲解和实验演示。

1、实验(质量测量)

在神州十号,有一样专门的“质量测量仪”。“太空授课”的助教聂海胜将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将连接运动机构的弹簧拉到指定位置。松手后,拉力使弹簧回到初始位置。这样,就测出了聂海胜的重量——74千克。

揭秘内容:牛顿第二定律

对这个问题,王亚平就有解释,“其实,就是牛顿第二定律F=ma。”也就是,物体受到的力=质量×加速度。如果知道力和加速度,就可算出质量,“弹簧凸轮机构,产生恒定的力。也就是,刚才将助教拉回至初始位置的力。此外,还设计一个光栅测速系统,可测出身体运动的加速度。”

2、实验(单摆运动)

T形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小球。这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王亚平将小球拉升至一定高度后放掉,小球像着了魔似的,用很慢的速度摆动。随后,王亚平用手指轻推小球,小球开始绕着支架的轴心不停地做圆周运动。

揭秘内容:太空失重

浙大航空航天学院专家:在地面,单摆的运动周期与摆的长度、重力和加速有关。但在失重的状态,没有了回复力,钢球就静止在原始位置。这时,细绳并没有给球拉力。

手推小球,相当于给了小球一个初始速度,同时细绳又给小球提供了拉力,细绳拉力平衡离心力,小球便绕着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如果没有细绳的拉力,小球就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在地面,空气的阻力使物体的速度越来越慢,重力则使物体向下掉。

3、实验(陀螺运动)

王亚平取出一个陀螺,用手轻推,陀螺竟然翻滚着向前,行进路线变幻莫测。随后,她又取出一个陀螺,抽动它后,再用手轻推,陀螺沿着固定的轴向向前飞去。

揭秘内容:角动量守恒

特级教师骆兴高:转动的陀螺具有定轴性。转子的转动惯量愈大,稳定性愈好;转子角速度愈大,稳定性愈好。定轴性遵守角动量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矩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角动量会保持恒定。

航天员瞬时施加的干扰力不能产生持续的力矩,由于角动量守恒,高速旋转陀螺的旋转轴就不会发生很大改变。而这一点在地面上之所以很难实现,因为陀螺与地面摩擦产生的干扰力矩等因素改变了陀螺的角动量,使其旋转速度逐渐降低,不能很好地保持旋转方向。

4、实验(制作水膜与水球)

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并抽出后,形成了一个水膜。这在地面,难以实现,因为重力会将水膜四分五裂。那么,这个水膜结实吗?轻晃金属圈,水膜并未破裂,而是甩出了一个小水滴。再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

更奇迹的时刻:在第二个水膜上,用饮水袋不断注水,水膜很快长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水球内有连串的气泡,用针筒取出,水球却不受任何破坏。最后,王亚平注入红色液体,红色慢慢扩散,水球变成了一枚美丽的“红宝石”。

揭秘内容:液体表面张力

液体表面层内分子间存在着的相互吸引力就是表面张力,它能使液面自动收缩。表面张力是由液体分子间很大的内聚力引起的,在太空与地面液滴产生表面张力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失重时,水珠之间没有了重力的挤压,液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都形成了最完美的球形。

扩展资料:

讲课背景

2013年6月中旬,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中小学生授课,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为了做好本次科普 活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 部、中国科协和中央电视台等部门对活动进行了系统、周密的策划。

并完成了课件、教具制作和地面课堂的准备工作,航天员也进行相关训练,本次活动将在组合体运行期间择机进行,具体时间将综合考虑飞行任务安排、航天员作息情况和测控通信等保障条件来最终确定。

讲课意义

作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完成太空授课的 ,此次太空授课不仅将提升全民对航天的兴趣,还会从应用上推动天地大容量信息处理产业的发展,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成为天地大容量信息处理产业发展的契机。

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已经可以对地外航天器进行至少40分钟的实时监控,这意味中国已经拥有对洲际导弹进行全程的调整和监控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空授课

返回目录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

北京时间12月9日下午3点40分,天宫课堂正式开讲,神舟13号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上进行全球直播,为全世界网友授课。

这是中国“天宫课堂”的第一课,同时也是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第二次授课。上一次还是8年前,神舟10号飞船航天员王亚平,曾经在距离地球300多公里外的天宫一号舱内,为全国8万所学校6,000万余师生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太空物理课程,展示了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如何给物体测量质量、如何进行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实验和水球实验。

而这一次天宫课堂,则是由神舟13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在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空间站上,为全球网友直播。

此次授课的主讲人仍然是王亚平,这是她第二次担任太空教师。除了给大家展示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物理现象外,王亚平还带大家参观了中国空间站的工作生活场景,让大家直观感受航天员们如何在太空长时间生存工作。

跟着镜头,我们看到王亚平的太空卧室里,贴满了与家人的合照。王亚平透露,晚上睡觉时,还可以跟家人通个电话。

当然,中国空间站承担着重要的科研项目,各种科学实验必不可少。本次太空授课,王亚平将在翟志刚和叶光富的配合下,完成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以及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等多项内容。

按照预定设计,本次太空授课采取天地互动的方式进行。天上的主讲课堂是中国空间站,主讲人是王亚平,翟志刚和叶光富将担任助手。地面主课堂设置在中国科技馆,但同时新增了4个地面分课堂,分别设置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和澳门。

航天员在太空授课的过程中,会适时与地面进行交流,回答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提问。

四川汶川的同学向王亚萍提问,在太空中能看到闪烁的星星吗?有没有UFO?

这是很多人特别关心的话题,对此,王亚平的回答是目前还没有看到UFO。空间站身处大气层外,由于没有大气的干扰和阻挡,在空间站中看到的星星都不会眨眼,显得格外的亮。

空间站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因此每天都能看到16次日出,这是在地球上绝无可能发生的奇妙体验。

之所以要开展太空授课,主要是为了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让更多的人参与和投身到科学研究事业之中。

人类的征途是浩瀚宇宙,一个 想要获得发展和复兴,必须努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提高科研水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就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句话不管放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不与此紧密关联。

要不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怎么能够建设自己的空间站,我们怎么能实现载人航天飞行,我们怎么能掌握探索宇宙太空的主动权?

据了解,天宫课堂品牌并非突发奇想,而是有着明确的规划和设计,这是第1次在空间站上课。未来,随着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完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航天员和工程师进入空间站,进行各种各样的太空实验,并继续开展天宫课堂教学任务。

看到视频直播的网友可能会问,太空中没有基站,空间站如何实现与地球的通讯?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的手机通讯传输主要依靠基站。但是太空中并没有基站,即使有,信号也无法传出如此远的距离,毕竟空间站距离地球400多公里。

为了确保空间站与地球之间的联络,我国专门发射了三颗中继卫星,按照预定轨道运行,可以覆盖全球任何地区,地球和空间站发出的信号,先通过中继卫星接收,再传播出去,从而实现空间站与地面的信号传送。

中继卫星的传输能力和速度,相当于目前在地球上使用的5G信号,几乎没有太多的延迟,速度非常快。

这样一来,不管是航天员与地面控制中心之间交流,还是给家人打电话,都可以做到实时传输,有声音有画面,跟在地球上差不多。

返回目录

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

“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在提问环节,有汶川的同学问,在太空能看到闪烁的星星吗?有没有UFO?

对此,王亚平回答说,目前没有看到UFO。由于在大气层外,星星也不会眨眼睛了,看到的天空不是蓝色,而是深邃的黑色。

王亚平表示,透过舷窗我们能看到蔚蓝的地球,还有日月星辰,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UFO。由于我们处在大气层外,没有了大气的'阻挡和干扰,我们看到的星星会格外的亮。

王亚平还分享了一个奇妙的现象,每天都能看到16次日出,因为每90分钟就能绕地球一圈。

据悉,此次太空授课活动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分设4个地面分课堂,共1420名中小学生代表参加现场活动。

走路如飞行,转身如花滑,睡在睡袋里 ……12 月 9 日 15:40," 天宫课堂 " 第一课如约开讲。

课堂上,神舟十三号 " 太空出差三人组 "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除了展示他们在轨工作生活外,还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等神奇实验。

60 分钟的 " 天宫课堂 ",吸引了亿万目光。孩子们宇宙、太空充满了好奇。

" 最高 " 课堂上的课目表是如何出来的,还能怎么上?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温馨,太空教师王亚平 " 卧室 " 贴着家人照片

在距离地面 400 公里的 " 天和 " 核心舱,太空教师王亚平开启了 " 天宫课堂 "。在失重情况下," 太空出差三人组 " 好像会都会轻功,走路如飞行,可以像游泳一样随意飘来飘去;由于失重,下肢的血液上涌,导致他们的脸部胖胖的。为了对抗这种情况,航天员们每天要在太空跑步机上锻炼身体。健身器材有跑步机、自行车 ……

失重情况下,航天员睡觉是一件神奇的事。他们可以站着睡,也能倒立睡,高兴时还可不固定睡袋,当一回 " 夜游神 "。这次 " 天宫课堂 ",王亚平特别展示她的 " 卧室 "。她说,航天员们都是睡在睡袋里的。而 " 卧室 " 则按个人的喜好布置。比如:王亚平的 " 卧室 " 里贴着她和家人的照片,以及她自己的小物品。王亚平透露,晚上还可以和家人通电话。

神奇,太空转身暗含时空曲率奥秘

在失重环境中,许多成语比如:脚踏实地、飞流直下、摇摆不定等成语在失重环境中都不适用了,在那里水不再往低处流,竹篮打水不会一场空。

那么,失重情况下,航天员怎么转身?" 天宫课堂 " 上,只见,叶光富靠旋转手臂,实现了无依托转身;随后,叶光富又展示了伸展手臂转身和抱臂转身 ……" 太神奇 "!围观的网友们纷纷惊呆了。

这到底是什么原理?是否违背了角动量守恒?中国科学院 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科普主管董志川解释说,真空和失重中隐藏着时空曲率奥秘。" 这就像陀螺仪。我们在玩指尖陀螺的时候,当我们偏转陀螺会发现有一个无形的力在左右着我们的手,仿佛在阻挡我们改变陀螺的指向。没错,这就是陀螺仪的特性,它有维持初始角动量方向的‘惯性’ ,仿佛有一个无形的温柔小手在不断地纠正旋转轴的偏离 ,这也正是我们可以人类利用陀螺指引方向的原因 。"

董志川介绍说,如同陀螺仪一样维持原有旋转方向的 " 保守力 " 会作用于我们身体的躯体正轴,带动我们旋转。" 猫也会用这种旋转前肢的方法,来实现在空中无依托条件下的转体。"

不易,世界最高课堂这样 " 炼 " 成

" 和 8 年前的太空课堂相比,这次太空教师们的活动空间更大一些,有 50 平方米。"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专家组成员庞之浩介绍说,太空 有多种形式。太空授课是最典型、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在那里称得上是世界上最高的课堂,可对培养青少年探索太空的兴趣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不过,要想完成一堂 " 天宫课堂 ",太空教师们要练就十八般武艺。" 在授课前,太空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授课的内容要先演练。甚至对摄像的要求也很高。" 庞之浩透露,上一堂太空课,王亚平的课程内容是几经筛选过的。

8 年前,为了完成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专门成立了太空授课专家组。当时,专家组成员先后研究了 " 竹篮打水 "" 乒乓球 "" 回旋镖 " 等 20 多种方案。然后经过集思广益、反复筛选、严格论证,最终确定进行两个方面的物理实验,即物体运动特性和液体表面张力。

庞之浩解释说,这次 " 天宫课堂 " 很成功精彩,相比之下,这次不仅有物理实验,还有生物实验,因而可使青少年开阔眼界;而且太空教师王亚平这次更从容、淡定了。

剧透," 天宫课堂 " 将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

中国空间站首次 " 天宫课堂 " 让网友们意犹未尽。后续,还会有这样的课程吗?答案是:有!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透露,后续," 天宫课堂 " 将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积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 ,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科普 。

庞之浩说,2022 年,中国将建成体积大寿命长、功能强的大型长期载人空间站,可以相信,届时中国的太空 会更加丰富多彩,可以采用视频传输、天地通话、搭载实验、参与研究等方式进行,或在地面开展太空设计比赛、参观体验和知识讲座等活动。

据了解,我国几年前就开始组织青少年设计青少年太空实验方案,并且每年都请专家进行评审,其中优秀的青少年太空科学实验方案未来有望送到中国空间站青少年科学实验柜内实施。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

如果您觉得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在文章结尾处点击“顶一下”以表示您的支持。如果您对本文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点击“踩一下”,以便我们改进该篇文章。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请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