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月16日报道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1月9日刊登题为《谁在掌管欧洲?东欧崛起,德国衰落,英国出局》的文章。全文编译如下:
欧盟几十年来的政治态势是成员国都在追求妥协,直到最终由法国和德国拼凑出来的方案得到各方认可。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法德这两个最大的成员国在欧盟发挥主导作用的旧模式变得岌岌可危。在欧洲面对反复爆发的危机之际,一种新的、更不稳定的力量格局正在形成。
中欧话语权提高
就在不久前,默克尔还是欧洲大陆无可置疑的领袖。不过她的继任者朔尔茨尚未接过她的衣钵。许多人曾指望马克龙抓住这个机会,但他在国内面临越来越棘手的政治局面。德法两国联手时拥有无可比拟的权威,但它们现在很少这样做。
由于没有明确的领导层,当下谁的地位重要取决于什么事情处在危急关头。拿防务和安全来说,考虑到乌克兰局势(以及中东局势),这成为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但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指望由德国为欧洲指明方向:它已经离不开俄罗斯的天然气,而且它的武装部队已经难当大任。相比之下,以波兰和三个波罗的海国家为首的中欧国家觉得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它们多年来一直在就俄罗斯的危险性发出警告。
它们的影响力体现在两个政策转变上。一是欧盟自己出资购买武器并提供给乌克兰。其次是欧盟东扩,这在以前根本不在欧盟的议事日程之上。对于乌克兰加入欧盟,法国和丹麦最初持保留态度,不过这件事得到了中欧国家的支持。而欧盟领导人已同意就乌克兰入盟一事启动正式谈判。
中欧国家现在有足够的影响力来抵制西欧国家提出的想法。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马克龙力推的“战略自主”。这种观点认为,欧洲应该具备独立行事能力,例如更多地承担起自身的防御职责。波兰和斯洛伐克决策者则认为北约抑或美国提供的安全保障远比欧盟的保障更令人信服。法国要求欧盟军队购买欧洲(通常是法国)军事装备的呼声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忽视。
法国恐独木难支
但在欧洲其他决策领域,中欧的声音却很少被听到。因为在经济政策方面,欧洲按照法国设定的条件思考的现象比以往更为突出。在这一领域,马克龙发出的战略自主号召的影响力要大得多。由于对全球化长期存在着不信任,再加上新出现的对供应链可能受到疫情或地缘政治乱象破坏的担忧,法国希望欧洲大陆进一步实现自给自足。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特朗普2025年有可能上台的局面让其他欧洲国家听取了法国的观点。
与此同时,德国成为令人意外的缺席者:朔尔茨被视为欧洲舞台上的无所作为者。包括左翼绿党和拥护自由市场的自由派人士在内的执政联盟削弱了他在布鲁塞尔达成协议的能力。正如一名欧盟高级官员所言,“德国执政联盟的行动速度赶不上欧盟内部的讨论”,这使德国失去了影响力。
德国的缺席让马克龙难以实现他的雄心壮志:巴黎酝酿的一些计划只有在柏林同僚加入的情况下才会真正起飞。在其他方面,法国可能一直试图建立能够进一步改变力量对比的联盟。但没有什么显而易见的可以求助的力量。意大利总理焦尔吉娅·梅洛尼走的是极右翼民粹主义路线。荷兰即将失去执政已久的马克·吕特首相,接替他的可能是梅洛尼在意识形态上的盟友海尔特·维尔德斯。西班牙混乱的政局让它无心去影响欧洲的讨论。
议会选举是关键
或许从这一权力真空中受益最大的是欧盟在布鲁塞尔的中央集权机构。作为欧盟执行机构的欧盟委员会积聚了比以往更大的权力。如今,它越来越多地对政治和地缘政治事务发挥着影响力。
这是否体现欧洲作为超级国家的形成?对匈牙利和波兰等国而言,肯定会有这样的感觉。但欧盟委员会的权力是有限的。冯德莱恩的权力有赖于其他人的追随,她将不得不说服欧洲各国领导人在6月的欧洲选举后让她开启第二个欧盟委员会主席任期。
选举也会让欧洲秩序发生改变。民粹主义者在荷兰和斯洛伐克发展得非常顺利,在波兰和西班牙则不然。预计他们会在欧洲议会选举中扩大影响力。战后欧洲最强大的力量——支持自由价值观和法治的模糊共识——则有可能面临威胁。
一旦欧洲选举完成,人们的注意力就会转向美国即将举行的选举,目前美国依然是欧洲安全的主要保障者,也是对乌克兰战争行动帮助最大的国家。特朗普的获胜会引发广泛的担忧。(编译/李凤芹)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