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发文指出,中国经济确实在放缓,但同时转型也正在强化其国防工业基础
随着中国政府不再重视房地产行业,它正在加倍加大对科学、技术和国防的投资。
《国家利益》2024年4月10日卡内基中国高级研究分析师Nathaniel Sher的文章
202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1990年以来最慢的情况。不过疫情期间的两年除外,当时中国对外封闭。对于美国的许多观察家来说,中国的经济困境是一个值得欢迎的发展。
但是,中国经济放缓掩盖了表面下令人担忧的趋势:中国政府正在加快对高科技制造业的投资。在中国房地产行业面临压力的同时,中国的国防工业基础却在继续扩大。因此,中国的新工业政策有助于缩小与美国的能力差距。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增长注定会放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的债务水平飙升,而投资回报率,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回报率却在下降。意识到这些失衡,2020年,中国政府颁布了新的借款限额,也就是所谓的"三条红线",以打击过度杠杆化的开发商。这一政策引发了房地产价格和投资的螺旋式下跌。
随着中国政府将房地产行业置于次要地位,它正加倍努力发展科学、技术和国防。2023年,房地产投资下降了9.6%,而"高科技制造业"的投资却增长了9.9%。房地产行业的疲软释放了土地、劳动力、资本和中间投入等资源,使其可以投资于军民两用行业。航空、电子和通信设备等行业的增长尤为强劲。到明年,政府计划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3%提高到17%。
今年1月,五角大楼发布了美国首份《国防工业战略》,指出中国在造船、关键矿物和微电子等行业的生产能力不仅"大大超过美国,而且超过了我们主要的欧洲和亚洲盟国的产量总和"。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布的另一份报告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获取高端武器系统和设备的速度是美国的五到六倍"。如果发生长期冲突,美国的武器采购速度和规模可能无法与中国相比。
因此,在名义产出的基础上比较中美两国的经济,掩盖的东西比揭示的要多;经济的构成也很重要。在经典的"枪支与黄油"模式下,一个拥有固定生产能力的经济体要在生产商业产品和军事产品之间做出权衡。
从历史上看,美国占主导地位的工业基础使其能够在大国战争中发挥关键作用。二战期间,美国提供了盟军三分之二的战争物资:86000辆坦克、286000架飞机、250万辆卡车、4.34亿吨钢材和410亿发子弹。如今,美国以消费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不适合支撑一场大规模战争。
相比之下,中国目前占全球制造业的31%,即使其工业产能利用率低于潜力。对先进制造业的持续投资只会进一步增强中国的战略能力。
从市场角度看,产能过剩会导致通货紧缩和利润率下降。然而,在国际竞争中,产能过剩却是一种优势。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或维持经济增长的能力相比,在战争情况下的实战能力更为重要。
随着中国政府将投资从房地产领域转移到能增强国家安全的"核心技术"领域。中国2024年的财政预算中,科技专项资金增长了10%,是所有类别中增长率最高的,其次是能源和粮食储备以及国防。优先领域包括人工智能、量子计算、高端芯片、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航空航天。中国政府明确主张,新兴领域战略能力是国家安全和军事主动权的组成部分。
中国对国防工业政策的重视并不是新鲜事。中国目前的做法可以追溯到毛泽东时代的"两弹一星"计划,该计划的成果是部署了中国第一颗国产卫星以及原子弹和氢弹。时至今日,中国领导人仍将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称为"法宝"。学者戴明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称为"技术安全国家",因为它倾向于将大量国家资源用于国防创新。
当然,中国的国防基础并非没有挑战。解放军继续依赖进口部件,如航空电子设备、核潜艇发动机和先进芯片。中国也缺乏将其庞大的工业基地建立在战时基础上的现代经验。最后,房地产市场的放缓正在抑制整个经济领域的私人投资,包括战略领域。虽然政府正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投资来填补这一缺口,但并不能保证这些努力一定会取得成功。数十年来,在商用航空和先进芯片等领域实现自给自足的项目伴随着巨大的浪费。
不过,归根结底,中国产业政策的效率并不那么重要,关键在于中国是否有能力快速、大规模地投入能力建设。无论中国在国家指导下的投资是否高效,它们仍将扩大中国的国防工业能力。因此,尽管中国经济可能正在放缓,但中国政府调集资源实现国家目标的能力远未减弱。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