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的“好吃基因”正在被农业科学家剔除,这使得现代番茄变得又硬又酸,失去了“番茄味儿”。科学家为什么要费力把它变难吃?番茄还能回到最初的味道吗?
201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对现代美国大番茄的基因测序发现,它与过去的野生番茄相比,存在25.8%的基因缺失和变异。而这些变化的基因往往就与番茄的味道息息相关。
在《科学》杂志的另一篇研究中,有科学家对398种现代番茄和野生番茄进行了化学检测,重点考察了其中关于化学物质的区别。于是,他们发现,现代番茄有13个与口味相关的挥发性物质大幅减少了。
也就是说,你现在觉得番茄越来越难吃,甚至连番茄炒蛋这款经典美食都吃不下去,那并不是你的错觉,也不是我们变得越来越娇贵了,而是番茄少了曾经酸酸甜甜、汁水充足的味道。
留心过番茄变化的朋友可能有一个直观的感受,那就是现在的番茄外皮越来越硬了,储存时间越来越长了,你以为这是我们的保鲜手段进步了,殊不知是科学家对番茄的基因下了手。
番茄原产自南美洲的秘鲁,经过南美古代帝国的传播流传到了南美大陆上的各个国家。后来,印第安人将它带到了美洲大陆的墨西哥种植,并最终由欧洲航海家们将其带回欧洲,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番茄虽然一直被看成一种蔬菜,但其实它的野生品种反而更像是浆果,内含丰富的汁水,果实味道酸甜可口,可以直接生吃。而欧洲人则拿它来炖牛肉汤,做成罐头或者番茄酱,甚至在西班牙还有专门庆祝番茄的节日。
然而,而二战以后,野生番茄的好日子到头了。因为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欧洲人逐渐开始生产各种农机,以机械化农业取代原始的手工采摘。在这个过程中大家就发现,野生番茄皮软汁多,被机器一抓就容易裂开,连采摘都出现了大问题,更别说要把这些番茄运到其他地区销售了。
为此,科学家们开始从番茄基因下手,试图研发出一种外皮硬邦邦,既耐操又耐储存的品种。荷兰人通过在番茄中植入一种NOR的非成熟基因,让番茄的外皮保持并不成熟的状态,从而达到果皮硬化的目的。这样的番茄在采摘下来以后储存数周都不会褶皱萎缩。
后来,在适合机械化大生产的美国和苏联,同样适合现代农业方式的新基因番茄被研制出来。尤其是美国人找到了一种基因,不仅能够让番茄更加坚硬耐储存,还可以让它的果肉颗颗饱满,外皮红得透亮,看上去非常有食欲。
然而,不幸的是,这些被基因技术改造过的现代番茄,大多数的味道都不尽如人意,仿佛变硬的不止是番茄的外皮,还有它的果肉。
而我国在上个世纪引种了苏联的番茄,采用机械化加工的流程,制作番茄酱和番茄罐头销往世界。在市场的选择下,外观更红润,更耐储存的大番茄同样也深得中国加工厂的心。据检测,现代番茄和30年前相比,硬度几乎翻了一倍。
在追求番茄工业化的道路上,科学家们给番茄安上了各种基因,让它能够适应生产力与时代的变化,却唯独忽略食物最重要的口味问题,这不得不说是一次单方面的狂欢。
随着番茄问题的暴露,现代科学家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好在现在仍然有一些野生番茄品种与“好吃基因”存在,科学家们正在继续通过基因手段,试图将好吃基因移植到现代番茄身上,研发出在味道、外形、耐储存等多方面具备优势的品种。未来,我们要吃到这样的番茄或许不会太远了。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