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军队宣布增兵边境,同时莫迪前往藏南主持色拉隧道开通仪式,导致中印关系进一步恶化之际,印度外长苏杰生的一番表态让外界认识到,看到了中印差距的莫迪政府,其实没有信心在短时间内改变边境态势,而是想要保持边境问题热度,同时发展制造业,跟中国比拼“内功”。
【印度外长苏杰生在印度国内举办的一场论坛上就中印问题发声】
在印度国内举办的一场论坛上,苏杰生明确表示,印度上下都需要认识到,中印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边界较量,还与经济息息相关。在处理中印问题时,印度需要有足够的耐心与毅力。
这位外长还提出,如果想要应对中国带来的战略挑战,印度需要将更多精力放到国内,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制造业建设。
身为部长的苏杰生能够公开说出这番话,说明印度的战略决策层十分清楚,中印围绕边境等问题展开的博弈,是一场综合国力的比拼,而印度现在明显处于劣势。
新德里现在重点提到发展制造业,则是因为制造业是印度方面现在最明显的一个短板。
仅从军事的角度上来说,国防工业就是制造业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一国整体制造业发展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国的国防工业水平。历史上任何一个军工强国的崛起,背后都是该国制造业的发展,一旦制造业开始出现衰落,国防工业发展便会出现问题。
【制造业发展水平影响着国防工业发展水平】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去工业化”浪潮下,包括造船工业在内的美国制造业集体萎缩,导致了美国的军舰建造、维修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一旦进入战争状态,国家经济体系转入战时模式,原本不部署于国防体系的民用制造业产能有很大一部分,将会被转化为军工产能。这意味着,和平时期制造业实力更强的一方,会在战时具备更大的优势。俄乌战场局势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
具体到中印之间,这种整体制造业与国防工业水平的差距十分明显。
中国能够自产包括航母、五代机在内的主战装备,且在多年努力之后,弥补了在航发等领域的短板,实现了军工零部件的全面国产化。同时,中国位列全球首位的制造业实力,与军民融合的发展思路,决定了一旦进入战时,中国军工产能可以在短时间内成倍增长。
【央视节目中曝光的双座版歼20战机】
反观印度,虽然也能够自产不少军事装备,但这些装备的性能一般,进口零部件占比较高,且可靠性不高,很难满足印军的需求。印军的主要武器装备要通过国际军售渠道购入。印度现在的整体制造业实力,也决定了即便进入战时模式,印度军工产能的增长也相对有限。
此外,两国制造业水平的差距决定了,印度不光无法在军工领域与中国平起平坐,也无法在边境基建等领域赶超中国。
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现在能够以更少的一线部队,在边境压制印军,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在制造业领域的雄厚实力,让印度方面投鼠忌器。苏杰生此次代表印度政府,呼吁发展制造业,无疑也是想要缩短差距以便在边境取得突破。
【印度国产的阿琼坦克,很多零部件来自西方,且印军装备数量有限】
需要补充的一点是,在印度看来,以制造业为核心的整体经济发展,不光会影响中印边境局势,也将决定着印度自身在国际供应链之中的地位。甚至可以说,在新德里看来,能否实现制造业的持久快速发展,决定着印度的国运。
因此,早在2014年时,莫迪政府就提出了“印度制造”战略,明确了确保制造业对GDP贡献率达到25%等目标。部分西方国家也希望通过帮助印度发展制造业,让印度与中国展开竞争,改变国际供应链体系。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土地等使用成本更低,与西方关系极佳,更易承接西方产业转移的印度,似乎也具备着快速发展制造业的实力。但十年过去了,印度的制造业水平并没有实现飞跃式提升,实现相关目标的期限一再后延。
【印度具备制造业发展所需的诸多条件,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按照新德里官方数据,在2022到2023财年,印度的制造业增速不到1%,制造业在GDP之中的比重仍未超过20%。许多原本被印度政府政策吸引,前往印度办厂的外国企业也选择了离开印度,在2014年到2021年,就有近2800家外企离开印度,其中不乏通用、福特等国际知名企业。
这种情况的出现,虽然也受到了全球经济衰退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更多地还是印度内部的问题。
首先,印度的工业基础较差,不光缺乏完备的上下游产业体系,甚至连电力供应都无法保证,只有少数几个经济较为发达的邦,能够保证24小时用电。
其次,印度政府的基层治理水平堪忧、各邦在法律法规上存在差距等原因,使得印度国内的营商环境较差,物流运输等方面也存在着问题。
【内部的很多问题,制约了印度制造业的发展】
最后,则是劳动力素质的问题,印度政府公共教育支出不足,民众平均受教育程度不高,年轻人识字率不光赶不上发达国家,也低于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孟加拉国等邻国。再加上各类职业学校的培训能力有限。很多印度年轻人无法承担制造业工作。
这也就决定了,印度方面想要修炼“内功”,在综合国力比拼之中超越中国,不光需要在制造业领域加大投入,也需要在法律法规建设、公共教育等方面补课。
可在印度国内民族、宗教情况复杂,政坛内斗严重的大背景下,要想完成这些涉及制度层面的调整,无异于一场全方位的改革,其中的困难不用多说。莫迪政府在过去10年之中,没能实现“印度制造”目标,根本上就是因为其没有能力完成这场改革。而在未来5年,印方恐怕也很难在此事上取得突破。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