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网友们,对于刘邦坐上皇位后谋士张良是如何自我保全功成和张良为何到最后可以做到功成身退,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因此,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刘邦坐上皇位后谋士张良是如何自我保全功成和张良为何到最后可以做到功成身退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刘邦坐上皇位后,谋士张良是如何自我保全,功成身退的?

作为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谋士之一,很多人都知道张良的事迹,而人们之所以喜欢讨论张良,不仅仅是因为他帮助刘邦打下了天下,更多的时候是因为在帮助汉朝建立统治之后,张良非常果断的选择远离政治,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对于一个谋士来说,他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功劳享受荣华富贵,但是他并没有像这样做。

对于张良来说,他早已将世态炎凉看在眼里,他也知道,如果继续留在刘邦身边,最终迎接他的将会是死亡,所以在自己功成名就之时,他选择了早早退出,但是按照道理来说,即使是张良有意退出,他也有可能遭到刘邦的清算,那么他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保全自己的性命的呢?

主动放弃兵权,不让刘邦猜忌,做一个没有实权的官

作为一个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大功臣,张良也有属于自己的兵马,而在论功行赏之时,本就功勋卓著的张良,自然能得到荣华富贵,然而在刘邦表明想要赏赐自己的时候,张良的行为的确打消了刘邦猜忌的念头。

在选择官职奖励时,张良并未选择掌握实权的武官,而是选择了几乎没有实权的文官,对于刘邦来说,只要能将军队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那么即使有功臣造反,他也能及时的进行镇压,所以张良在成为文官之后,他心中的顾虑也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除。

新皇登基之时,张良并未明确表明立场,而是找借口离开官场

无论是刘邦在世,还是刘邦离去之后,张良都必须为自己的将来做考虑,而在汉朝政治中又有后宫不断的干预政治,所以在选择立场之时,稍有不慎,便会导致自己粉身碎骨。

新皇帝登基时,吕后就曾向相张良发出邀请,希望他可以加入自己的政治集团,辅佐新皇帝汉惠帝,然而对于张良来说,他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拒绝吕后或者是将消息告诉刘家,而是选择激流勇退,逐渐远离朝政。

张良借痴迷道教的幌子,很好的转移他人的目光

作为一个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张良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很多利益集团的心,为了更好的保全自己,他只好借修仙的幌子,称自己对道教十分痴迷,逐渐远离了政治。在此之前,张良的政治权力已经非常小了,而当他彻底用痴迷道教的幌子,表明他的志向并不在政治之中,更是让刘家和吕后等人打下了顾虑,而且从此之后他也再不过问朝政,只想在自己的世界里逍遥快活,也因此他保全了自己。

作为一个功臣,按照道理来说,他拿到皇室的奖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没有谁会在乎你是否忠心,人们只考虑的是自己的权利是否会受到影响,而在这种关键的时候,张良并未贪恋权利,而是逐步远离朝政,表明自己希望浪迹天涯的志向,最终才保全了自己。

返回目录

张良为何到最后可以做到功成身退?

其一是因为张良身体原因,经常生病,自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张良就开始有意退让,不去参与朝堂事物,待在家中养病。其二,张良作为一代谋士,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所以选择在功成名就后退隐。其三,张良报国仇、位列侯的目标已经实现,深得功与名后释然放弃权位。

一、一心辅佐刘邦,不贪恋权位。

刘邦曾评价张良“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言符其实。张良温文尔雅,精通兵法,文韬武略,为刘邦出谋划策,一步步帮助刘邦破秦败楚,登上帝位。在鸿门宴中,由于张良与项伯情谊深厚,提前告知消息,后与之斗智斗勇,帮助刘邦脱身。刘邦被封为汉王,领巴蜀汉中之地,此地群山环绕,仅有一条栈道连接汉中与外部地区,为了消除项羽疑心,张良献计烧毁栈道,后韩信又出奇谋,暗度陈仓,出汉中与项羽争夺天下。

在韩信、萧何、张良等能人志士的辅佐下,刘邦击败项羽,登帝位,定都关中,建立汉朝。张良本可凭借一身威望平步青云,但其选择退隐,主动放弃虚无缥缈的权位,俗话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正是这个道理。

二、吸取前人教训,深悟至理。

汉初分封,刘邦让张良自行选择封邑之地,张良为显忠心,请求将自己封在最初与刘邦相遇之地,刘邦应允,是为留侯。由此可见,张良深谋远虑,早已想好自己的退路。张良居于封地后,极少参与谋划。此外,张良有感于彭越、韩信等功臣的凄惨结局,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退隐之心。前有范蠡、文种为鉴,后有韩信、彭越应验,张良深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至理,于是晚年四处云游,尽享安然之乐。

返回目录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