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用户,您是否对张仪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_张仪列传中的被动句感到陌生?别担心,今天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张仪列传原文及翻译注释_张仪列传中的被动句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个话题。
本文目录一览
高中语文文言文被动句
被字句是与把字句相对应的一种句式,把字句是主动式,而被字句则是被动句式。它的结构特点是:「被」字引出施动者,并指明主语是受动者。
什么是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被动句专题
《上邪》:江水为竭。
意为:江水被弄枯竭了。《饮马长城窟行》远道不可思。
意为:离家远行的人不能终日被思念。《登池上楼》:褰开暂窥临。
意为:窗帷被揭开,(我)暂且登楼眺望。《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意为:(在日光的照耀下,京都建筑色彩绚丽,)高高低低都能被望见。 《阿房宫赋》:辇来于秦。
意为:被用车送来秦国。剽掠其人。
被从人民那里掠夺来的。倚叠如山。
意为:被堆积得如山一样。输来其间。
意为:被运进了阿房宫。弃掷逦迤。
意为:被丢弃得到处都是。戍卒叫,函谷举。
意为:戍守的士兵呐喊,函谷关被攻克。(以上这些被动句,除第一例外,其特点是不用表示被动的虚词,没有表示被动的标志,需要从上下文表达的意思上理解。
如没有特殊要求,翻译时都可以不用被字。)。
在别的地方粘贴的,希望有用~~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用“见”、“于”,“见于。”
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
(《孟子.梁惠王下》)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动见瞻观,何时易乎?(曹丕《与吴质书》)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5.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八节古代汉语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 1 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我读书。
2 被动句:主事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杯子打破了。 3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 (1 )“于”字句。 a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省略“于”字,“动+ 施事者”如:大树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c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 “乎”(介词)的语 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 “为+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 )“见”字句。
a “见+ 及物动词”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 “见+ 及物动词+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不是被动句)(4 )“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4 )“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及物动词”,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及物动词”,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 东汉后,“为……之所……”“为……所见”在汉魏六朝常见,唐后消亡。
(5 )“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臣被尚书召问。
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被+ 及物动词”。
如:杯子被打破了。 第九节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1 宾语前置:古代汉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置于动词之前,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宾语前置。
2 宾语前置的种类: (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 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如:吾谁欺,欺天乎? b 在介宾结构中,作介词的宾语前置。 如: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需要注意的是: a 个别用“为”字的句子,疑问代词作宾语不前置,如“子为谁?” b “如何”是“如之何”的紧缩,意思是“对之怎么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受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规律的制约。 c “何如”语义同“如何”,译为“怎么样”,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结构。
d “奈何”“若何”情况同“如何”一样,何不是真正的宾语,不前置。 (2 )否定句中,指示代词或人称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臣未之闻也。”
有两种不能前置的情况:宾语不是代词,而是名词性成分。
如“吾不能早用子。”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其中的代词宾语一般不前置。
如:莫弗称之。 (3 )用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叙述句的宾语都可以置于动词之前,但有一个必要的条件,宾语必须用代词复指,常用于复指宾语的代词有“之”和“是”。如:“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另外,有两种情况:a “惟(唯)+ 宾语+ 是(之)+ 动词”,这种格式使宾语表达的事物得到进一步的强调,如“惟余马首是瞻。”
意思是“惟瞻余马首”。这类前置宾语也可以由代词充任,用以复指宾语的代词只用“之”。
如“其斯之谓与?”b “此(是)之谓……”是一种固定格式,意思是“叫这作…”或“是说这个吧”。 代词“是”作宾语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
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 、谓语前置:古代汉语的一些句子,谓语在主语之前,称之为谓语前置。
有两种句子里谓语前置的现象比较多见。(1 )表示疑问的句子。
如:何哉,尔所谓达者?(2 )表示感叹的句子。 如:贤哉,回也! 4 、动量成分的位置:古代汉语一般只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数词可以处在两种语法位置上。
(1 )在动词前作状语。如“三战三北”。
(2 )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三。
” 5 、主语的省略:(1 )承上省略:在复句中第一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就可以省略。如: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
(2 )蒙下省略:前几个分句的主语蒙最后一分句的主语而省。如: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6 、宾语的省略:这在古代汉语里是常见的。有:(1 )宾语表达的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宾语就可以省略。
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2 )介词的宾语也可以省略。
如:(项伯)欲呼张良与()俱去。 第十节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1 、词类的活用: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而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种现象就叫作词类活用。
如“从左右,皆肘之”。句中的“肘”是名词,在此临时用作动词,意为“用肘撞”。
2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
《上邪》:
江水为竭。
意为:江水被弄枯竭了。
《饮马长城窟行》
远道不可思。
意为:离家远行的人不能终日被思念。
《登池上楼》:
褰开暂窥临。
意为:窗帷被揭开,(我)暂且登楼眺望。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意为:(在日光的照耀下,京都建筑色彩绚丽,)高高低低都能被望见。
《阿房宫赋》:
辇来于秦。
意为:被用车送来秦国。
剽掠其人。
被从人民那里掠夺来的。
倚叠如山。
意为:被堆积得如山一样。
输来其间。
意为:被运进了阿房宫。
弃掷逦迤。
意为:被丢弃得到处都是。
戍卒叫,函谷举。
意为:戍守的士兵呐喊,函谷关被攻克。
(以上这些被动句,除第一例外,其特点是不用表示被动的虚词,没有表示被动的标志,需要从上下文表达的意思上理解。如没有特殊要求,翻译时都可以不用被字。)
“。。见。。于。。”表被动例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我担心被秦王欺骗而有负于赵国 “。。见。。”表被动例句::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牧羊》翻译: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 或者;徒见欺翻译;白白被欺骗
无标志的意念被动句例句: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翻译:被举荐为孝廉公没有答应。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①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3.“受”“受。。于”表被动。如:“受制于人。”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如:
(1)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诗经·邶风·柏舟》)
(2)故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
(《盐铁论·险固》)
2.动词前加“见”.如:
(3)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论语·阳货》)
(4)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
“见”往往与“于”字配合,由“于”引进主动者.如: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6)使文王所以见恶于纣者,以其不得人心焉?(《韩非子·难二》)
3.动词前加“为”引进主动者,或直接加“为”,不出现主动者.如:
(7)多多益善,何以为我禽?(《史记·淮阴侯列传》)
(8)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为”字还常与“所”字配合使用,形成“为……所”式.
(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项羽本记》)
(10)如姬父为人所杀.(《魏公子列传》)
“为”在个别情况下还可以跟“于”或者“见”配合使用,构成“为……于”或者“为……见”式:
(11)胥之父兄为戮于楚.(《吴世家》)
(12)烈士为天下见善(赞美)矣,未足以活身.(《庄子·至乐》)
4.动词前加助动词“被”表示被动.这类句式大约萌芽于战国末期.如:
(13)今兄弟被攻,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韩非子·五蠹》)
(14)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后来,“被”字句式中有了施事者出现,构成“被+施事者+动词”式(这时的“被”应看着介词).如:
(15)五月十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16)举体如被刀刺,叫呼而终.(《颜氏家训·归心》)
由于受“为……所”句式的类化,还产生了“被……所”式.如:
(17)晋文公被秦所纳,既而背秦.秦伯伐之.战于韩,被秦所获.(《礼记·坊记》)
(18)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总的说来,文言文中被动句式的主要标志可以概括为四字(于、见、为、被)三式(见……于、为……所、被……所).这些有标志的被动句往往很容易识别,但文言文中还有许多没有标志的被动句(即零形态文言被动句式),如不能识别,势必对文言翻译造成负面的影响.为此一并说明如下:
无标志文言被动句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不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翻译时大多数可加“被”,亦可不加“被”.如:
(19)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译文:人本来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不容易.]
(20)风至苕折.(《荀子·劝学》)[译文:风吹来,苇杆(被)折断了.]有少数句子则必须加“被”.如:
(21)国胜君亡,非祸而何?(《左传·哀公元年》)[译文: 被人家战胜了,国君逃亡了,不是祸是什么呢?]
(22)会延年家收(《汉收·李陵传》)[译文:碰上延年家被查抄拘捕.]
第二类是出现主动者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实际上可以看作省略了一个表被动的介词“于”的被动句.如:
(23)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24)惩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列子·汤问》)
(25)足蒸暑土气,背炙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以上三例,“逼兵势”可看着“逼于兵势”,“惩”可看着“惩于”,“蒸”可看着“蒸于”,“炙”可看着“炙于”.
此外,还有一种以“动词+者”表被动的句式.如:
(26)今大国之攻小国也,攻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攻为事.(《墨子·耕柱》)
上例中的“攻者”就应看着“被攻打的 ”.
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如:
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 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如:
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7、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如:
①举孝康,不行。(《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
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文言中的被动句例析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的被动句有两种主要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用“于”“受……于……”表被动
这是文言中最常见的被动句形式。例如:
1、不拘于时,学于余。(第一个“于”)(《师说》)
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3、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
4、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5、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屈原列传》)
6、使不辱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8、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二)、用“见”“见……于……”表被动
1、秦城恐不可得,徙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2、渐见愁煎迫。(《孔雀东南飞》)
3、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4、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同上》)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8、遂见用于小邑。(《归去来兮辞》)
9、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
(三)、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为”引出动作主动者)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4、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5、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
6、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7、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8、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同上)
9、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陈涉世家》)
10、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11、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牧羊》)
(四)、用“被”表被动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3、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即通过句中动词本身,在意念上形成被动,有人称为意念上的被动。这类被动句要根据语境,揣摸从上下文意做出判定。例如:
1、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举,被攻占。)
2、洎牧以谗诛。(《六国论》诛, 。)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举,被举荐。)
4、盖王文王拘而演周易。(《报任安书》拘,被拘禁。)
5、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廉颇蔺相如列传》诛, 。)
6、武留匈奴凡十九岁。(《苏武传》留,被扣留。)
7、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苏武传》任,被任用。)
8、大臣无罪夷恶灭者数十家。(《苏武传》夷灭, 完。)
9、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举,被举荐。)
10、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婴,被……缠绕。)
1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许,被允许。)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1.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总结:以上就是本站针对你的问题搜集整理的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您想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内容,可以查看文章下方的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