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澳大利亚“珍珠与刺激”网站4月26日文章,原题:驭龙,中国的适应性决策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决策是适应性规划和战略远见的精彩范例。中国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每个成就都建立在上一个成就的基础上,同时为下一个成就创造条件。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经济仍处于相对低附加值、依赖出口的阶段。这场危机促使中国作出战略调整,提振内需、减少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战略的重点之一是对基础设施进行巨额投资,建设覆盖全国的高速铁路网。

改善交通的战略有着更大目标。中国地形的复杂多样磨炼了基建企业在隧道挖掘和桥梁建设方面的技能。中国转变为全球基建的领军者,同时刺激国内经济发展,降低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企利用在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热潮中积累的经验和能力,凭借成本和专业技术方面的竞争优势开展攻坚“一带一路”项目。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战略旨在扩大贸易网络。

房地产问题等国内挑战促使中国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次战略转变——并非被动之举,而是为应对全球市场变化而主动进行的政策调整。中国从高速增长转向更可持续的适度增长,注重提高经济扩张的质量而非数量。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涉及优先发展创新、高附加值产业和绿色发展。这一转变得到促进创新政策的支持,如增加研发支出和提高产业技术能力的举措。

中国决策过程的秘诀包括几个关键步骤:在正式提出任何重大倡议前,政府通常会请智库、学界和产业界专家进行广泛调查和可行性研究。这有助于确定政策的机制和潜在影响。对于大刀阔斧的举措,政府各机构之间积极协调,这点至关重要。中国的政策通常会定期审查,建立反馈机制,并在必要时进行调整。

总之,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决策的特点是适应性规划、战略远见,以及根据不断变化的全球和国内环境进行相应调整的出色能力。从转向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到攻坚 “一带一路”的全球雄心,再到如今对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中国展示出一套成熟的经济战略方法。随着中国继续在复杂的全球经济中前行,其适应能力和战略制定能力无疑将在未来数年影响全球经济轨迹。(作者卡里·麦肯,乔恒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