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国正经历着不曾明言的通货紧缩挑战。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似乎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目前,中国正在降息以避免通货紧缩,而其他国家却在与通货膨胀作斗争。
中国经济受到一系列坏消息的冲击。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7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下降0.3%,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4.4%。这是自2020年11月以来,中国CPI和PPI首次同时出现年率下降。
经济数据显示,2023年7月的消费支出、工业生产以及公共和私人投资指标均大幅低于预期。信贷增长减弱,出口下降,中国人民银行出人意料地在三个月内第二次下调了包括中期借贷便利(MLF)在内的几个关键利率。但中国官员继续否认通货紧缩的风险。中国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令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目前不存在通货紧缩,未来几个月也不会出现通货紧缩"。
然而,与官方结论相反,中国已进入通货紧缩时期。
通货紧缩是指一个经济体中商品和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持续下降。2023年7月,中国的CPI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3%,这是自2021年2月以来的首次下降。中国PPI已连续10个月下降,2023年7月同比下降4.4%。
2019年以来,工业增加值产值和大型工业企业利润等微观经济指标分化明显。2019年,工业利润下降3.3%。2023年,每月工业利润同比降幅都在20%以上,明显表明2019年以来工业品价格下降。
通货紧缩尤其发生在中国的工业领域。这引发了长三角和珠三角许多民营企业的倒闭,动摇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
2022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下降了4.8%。中国的货币供应量已达到GDP的2.5倍,而MLF率仍在下降。最可能的原因是总需求不足,因为消费、投资和净出口都大大低于预期。
总需求不足导致的通货紧缩是中国严重关切的问题,因为它可能导致经济活动螺旋式下滑。通货紧缩会导致消费减少抑制经济增长的恶性循环。由于未来需求不确定,企业可能会降低生产和投资,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这进一步降低了总体消费,形成了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在通货紧缩的环境下,中国人民银行启动的任何货币政策都可能失效,从而难以进一步刺激经济。
通货紧缩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并可能加剧已经恶化的省级政府债务问题。
在中国,这些预测正在成为现实。2023年1月至7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5.5%。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自2023年4月以来一直低于50,表明整个制造业处于萎缩状态。2023年6月,青年失业率达到21.3%,此后政府决定不再公布这一数字。包括城投公司在内的地方政府债务已达100万亿元(13万亿美元)。随着经济放缓,违约风险也在增加。
通货紧缩也改变了消费者的预期。政府旨在刺激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反应冷淡,因为潜在购房者预期房价会继续下跌。普通家庭正从使用电子商务网站淘宝转向拼多多,因为拼多多的产品价格较低。
与日本等国家相比,中国通货紧缩的原因更为复杂,后果也可能更为严重。日本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导致消费不足。在中国,除了老龄化,还有体制问题。
中国的亿万富翁人数居全球第二位,但同时也有6亿多人的日收入不足5美元。对于中高收入人群来说,中国的医疗体系并不完善。一场大病就可能让一个家庭陷入贫困,而且还有关于医疗和养老基金被挪用的报道。因此,大多数公民在消费方面犹豫不决。
在投资方面,新东方、滴滴出行、阿里巴巴和其他IT平台等民营企业不断受到打击,造成了寒蝉效应。尽管利率较低,私营部门仍不愿投资。公共投资的边际效应正在稳步下降。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去风险化"政策和中国自身的"反间谍"政策,可能会导致中国的出口和外商投资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恶化。中国正在经历通货紧缩,这种情况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持续。中国政府必须尽快解决导致通货紧缩的体制性障碍。
2023年10月21日莫纳什大学He-Ling Shi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