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教授: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中的网络连接问题。2024年7月,上海举办了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大会的中心主题是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中的安全问题。中国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成为开发和提供全球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领导者方面仍然面临挑战。在国内,中国必须解决缺乏突破性创造力的问题。在国际上,中国必须深化和协调国际合作。
2024年7月初在上海举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是推进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重要平台。会上发布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上海宣言》旨在扩展和实施中国《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中概述的原则。该宣言强调了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和道德性,提出了多边和多方利益相关者合作的具体策略。
这两份文件概述了人工智能治理的总体框架。中国另外两份立场文件——《加强人工智能伦理治理》和《规范人工智能军事应用》——重点关注人工智能治理的更具体领域,例如自主武器。这些文件全面阐述了中国的AI治理方法,将广泛治理原则与关键领域的针对性政策相结合。
中国的立场与其他国际倡议(如布莱切利宣言)基本一致,特别是在促进国际合作方面。但是,中国的倡议也有其独特的侧重点,强调反对意识形态分歧,尊重各国的发展道路和技术权利。
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领域,中国希望扮演规则制定者和解决方案提供商的互补角色。作为规则制定者,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主导的各种人工智能治理进程。2024年7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由中国提出的关于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的决议。中国专家还积极参与联合国人工智能高级别咨询机构的工作,为《为人类治理人工智能》等文件提供意见。中国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国际机构,积极参与人工智能相关标准的制定。
作为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中国致力于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方案。这些方案包括建立风险等级测试和评估体系、实施敏捷治理、以及分层分类管理,以实现快速有效的响应。《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等文件提供了具体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同时强调了人工智能在社会福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作用。
然而,在实践中,中国在制定规则和实施解决方案方面面临挑战。
虽然中国能够迅速跟进创新前沿并实现规模化,但其人工智能领域缺乏突破性的创造力。这受到其科技企业的财务结构和商业模式的限制。在大型语言模型等突破性创新领域,中国的基础性突破落后于美国约10个月。
创新能力的不足阻碍了中国在人工智能创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反映在中国人工智能突破性论文的产出相对较少。尽管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拥有雄厚的产业实力,但尚未完全具备引领技术变革和把握人工智能技术最新进展的能力。
中国的国际合作也缺乏深度和战略一致性。中国已经建立了许多合作关系,例如与欧洲国家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的合作,以及作为澳大利亚领先的人工智能研究合作伙伴。然而,这些合作都集中在技术研究和产品应用上。中国在国际机制建设方面长期落后,缺乏像北约和四方安全对话这样的综合技术联盟和规则制定团体。虽然中国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但由于缺乏平台和意识形态偏见,其早期实施面临挑战。
尽管存在这些挑战,中国在人工智能治理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提出了解决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碎片化的方法。
中国对国内治理问题的宏观指导方法也适用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在目前人工智能治理格局中,资源、规则和产业竞争无处不在,推进治理进程需要发挥权威机构和平台的作用。
中国相信,联合国具有全球代表性,拥有多边协调与合作机制,能够解决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碎片化的问题。在这样的国际权威平台上,可以通过原则和倡议建立治理框架,整合各国的治理实践和议程设置。中国支持在联合国框架内建立全球人工智能合作网络,促进各国在数据共享、技术交流和标准制定方面的合作。
中国的《上海宣言》等人工智能治理文件并未将人工智能治理合作限定为“会员制”,也没有基于自身利益限制人工智能治理的主线。相反,它鼓励广泛的国际参与和合作。这种包容性意味着,中国不仅贡献解决方案,还寻求与不同国家和利益相关者合作。这降低了治理碎片化的风险,并促进形成更具凝聚力的全球方法。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现了大国担当,也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将继续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健康发展,努力构建更加包容、可持续的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体系。在此过程中,中国将坚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与各国一道,为人类社会共同利益作出贡献。
参见《东亚论坛》2024年9月13日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 蔡翠红

复旦教授: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中的网络连接问题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