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差距”究竟在哪?中国物理博士尹志尧曾公开表示:在美国半导体行业,约七成专家都是华人,59岁邱震海教授也曾指出:“中国是在14亿人中选人才,美国是在70多亿人中选人才……”
美国硅谷,全球科技的圣地,聚集着约25万华人半导体工程师,美国人工智能学院的数据更让人震惊,每10个从事芯片研究的人员中,就有6个是中国人。
放眼全球十大芯片设计厂商,英伟达的黄世勋、新思科技的陈志宽、AMD的苏姿丰,这些响当当的名字,背后都是华人的身影,近年来美国科技公司里的华人比例更是水涨船高,从20%飙升至30%,在核心芯片研究领域,这个比例更加惊人。
为什么美国科技公司对华人如此青睐?难道中国留不住这些顶尖人才?这还得从几十年前说起,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科研条件和产业基础都比较薄弱。
彼时的美国向全世界敞开怀抱,高薪、先进的科研环境,对怀揣梦想的中国学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于是一批批中国学生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很多人毕业后选择留在美国发展,这其中有个人选择,也有时代背景的无奈。
然而,这种“留学、留下”的模式,渐渐演变成了一种潮流,甚至成了一种社会风气,仿佛去美国镀金,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在学历鄙视链中占据高位,不少优秀学子,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可能是盲目跟风,可能是为了更好的工作机会,甚至可能是崇洋媚外的心理纷纷涌向美国。
这些人才是美国科技、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宝贵财富,为美国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正如邱震海教授所言,美国的人才选拔范围是全球70多亿人,而中国只能在14亿人中挑选,这种“全球收割”的模式,让美国在人才竞争中占据了绝对优势,也导致其他国家,包括中国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
人才流失的背后,是教育资源的浪费,是科研和经济发展的滞后,更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削弱,试想一个国家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却为他人做了嫁衣,这滋味谁能好受。
国内的半导体行业,也曾经历过一段漫长的阵痛期,过去几十年,我们不得不依赖外国技术受制于人,“芯片战争”的爆发,更是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与美国的差距,痛定思痛国内半导体行业开始觉醒,大力投入研发,涌现出像华为麒麟芯片这样的优秀成果,一度惊艳世界。
但人才短缺依然是制约中国半导体发展的瓶颈,施一公先生的那句“宁愿在美国平庸,也不愿回国高光”,或许有些偏激,却也反映了部分现实,我们该如何打破这种局面?如何吸引更多人才回国,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有人提出要多创办一些研究型大学,提高科研水平和待遇,营造更优越的科研环境,也有人认为要改革人才评价体系,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让年轻人才有更多机会脱颖而出,还有人建议要加强国际合作,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
这些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但归根结底要解决人才问题,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有吸引力的人才生态系统。
如今的中国在芯片领域奋起直追,很多企业都在攻坚克难,努力突破技术瓶颈,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国产芯片的发展,虽然在高端芯片制造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有信心也有耐心,在这场马拉松式的竞争中最终赢得胜利。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和“点赞”,方便您下次看到更加精彩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感谢支持。
声明:该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