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遏华包围圈不断收缩,中企迎来“黑色星期四”,拜登没料到,这次中方还没反击,先遭到自己人“警告”。

一、中企关闭东南亚部分工厂

有消息显示,近日,隆基绿能、天合光能等部分光伏企业相继被曝出将关闭东南亚的部分工厂的消息。

隆基绿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应,公司为了不断推进在全球基地工厂的数字化升级和技术改造,因此对不同地区的基地采取生产计划调整。而在计划调整期间,为了减少对员工的影响并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公司将采取排班轮休等多种措施,并且之后还会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调整。

此外,天合光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其在东南亚的部分产线即将进入停产检修状态,而这种情况每年都会出现。

尽管两大光伏企业巨头都没有直接“点头”东南亚关厂一事,但值得关注的是,双方都提到了光伏企业在2024年面临了严重的经营挑战,甚至可以说是近10年中最艰难的一年。

拜登步步紧逼,中企迎来“黑色星期四”,不料美媒提前“认输”

(中国光伏企业迎来最艰难一年)

据最新数据显示,截止6月6日收盘,光伏产业板块多股下跌,迎来“黑色星期四”。

其中作为龙头企业的隆基绿的下跌记录创造了年内新低,导致其市值大受影响。

当然,不仅仅是隆基绿能,随着各大光伏企业2024年季报相继发布,可以看出其他光伏企业的股份也多呈现下跌趋势。

有人对此指出,光伏产业板块遭受如此大程度损伤,除了有产能过剩、供需失衡等多个影响因素外,主要还是受到来自海外贸易壁垒的严重干扰。

二、拜登不断加码光伏贸易壁垒

而光伏产业遭受打击的背后,是美国不断加码光伏贸易壁垒。

5月14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在发布301调查报告的同时,又向中国发起了301关税行动声明,声称拜登政府计划对价值180亿美元的商品加征关税,其中就包括太阳能电池。甚至在声明中,美方明确表示,对组装与否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征收50%的高额关税。

拜登步步紧逼,中企迎来“黑色星期四”,不料美媒提前“认输”

(美国对中国太阳能电池加征关税)

结果关税行动声明刚发布48小时,美国政府又宣布了4件事。

其一,即刻停止对进口双面太阳能组件的14.5%关税豁免。

其二,取消对东南亚部分地区的进口双面太阳能组件的2年关税豁免。

其三,要求已经进口的东南亚太阳能组件,在6个月内完成组装。

其四,不断监测进口产品激增和供应过剩。

而这次拜登挥出的制裁大棒,不仅可以让美国实现了本国清洁能源转型,推动新能源供应链向本土化转变,还让中国光伏企业成功受挫,可谓是“一箭双雕”。

拜登步步紧逼,中企迎来“黑色星期四”,不料美媒提前“认输”

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形式,中国光伏企业不仅需要不断扩大在海外的产能布局,将投资布局由东南亚扩大到美国、中东等地区,从而让海外配套的产业链不断优化完善,还需积极关注美国政策变化,并根据其市场改变积极应对。

对此有人指出,尽管以美国为首的国家频繁通过贸易保护措施,向中国企业“挥刀”。但就目前而言,中国光伏产业链仍在全球有着无可代替的领先地位,这是不论其他海外国家通过怎样的扶持政策,都难以在短时间内与中国光伏企业抗衡,甚至其许多本土企业的发展还需要中国企业的帮助。

对于这一发展现状,美媒最先发现不寻常信号,并向拜登政府发出“警告”。

三、美媒提前“认输”

6月6日,美媒刊发了一篇有关气候变化和能源领域的评论文章。

在文章中,该作者直接指出,拜登的“产能过剩”论调很可能是个“致命错误”,世界还需要中国清洁能源技术来应对能源转型的挑战。并且他还认为,就目前的产能速度来看,要想在2030年前实现全球可再生能源产能增至2倍的目标,就应该对中国降低太阳能成本表示“欢迎”。

拜登步步紧逼,中企迎来“黑色星期四”,不料美媒提前“认输”

(世界需要中国来应对能源转型挑战)

而在美方不断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调,甚至频繁高举制裁大棒之际,该作者发表“欢迎”中企的文章,显然是站在了拜登的“对立面”。

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现如今各个国家都在关注气候变暖问题,并对全球可再生能源产能要求不断“加码”。但事实上,世界没有建造足够实现其产能要求的太阳能和风力发电基地,甚至没有足够的工厂来制造所需设备的组件。加之,拜登政府还在利用“产能过剩”的论调,不断动用贸易保护工具打压中国太阳能电池。

基于这种情况,他发现如果美国希望在2035年实现在用电问题上脱碳的目标,就需要他们口中的“过剩”的生产线。而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公布的数据也证实了他的想法。

该数据显示,在过去10年,全球的风能发电项目平均用电成本下降超过60%,而光伏发电项目则下降超过80%,其中绝大部分都要归功于中国,而这则数据也是直接给了不断叫嚣中国“产能过剩”的美国政客一记重拳。

我相信,当拜登阅读完这篇文章,不仅会对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有一个新的“定义”,还很可能为实现美国脱碳目标,从而调整其关税政策。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