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3月8日报道德国《青年世界报》网站3月6日发表题为《进步的阵痛》的文章,作者是德国不来梅大学经济学退休教授沃尔弗拉姆·埃尔斯纳。文章摘编如下:

过去两年里,西方媒体称中国陷入了危机,警告不要在中国投资。然而,权威经济机构在2023年数次上调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且中国经济去年的增长率达到5.2%,西方媒体对此却讳莫如深。它们也没有认识到调整增长率是中国长期战略的一部分。

中国在2021年宣布消除了绝对贫困,并且收入保持增长,社会保险进一步统筹安排产生向下再分配的效果,大量基础设施供应提高了购买力。有鉴于此,中国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共同富裕/包容性发展”,构建“双循环”格局,贯彻第七次人口普查后新提出的儿童、家庭、养老相关政策以及开创产业政策新时代。以上一切的目标都是实现高质量发展。

今天,中国在“人,而非数字”这一理念下进行相关讨论。庞大的社会发展计划早已开始实施:从提高生育保险、为家庭和中小学生减负,到打造更密集的托育中心网络,再到创新和动员性的养老政策。

西方对世界贸易的政治化、针对中国的制裁、保护性关税和禁令正在产生影响。但是,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政策将保证西方工业资本继续流向中国。中国德国商会的最新调查显示,91%的企业不打算与中国“脱钩”。聪明人已准确地注意到,西方对华工业投资仍保持在高水平,柏林和布鲁塞尔对投资资本的操控与其说是“去风险”,不如说是“去机遇”。

中国政府也在整顿破坏金融领域稳定的金融投资、影子银行等。信息技术行业变得有序且更具竞争性。一些国际调查显示,中国人对社会、政府和党的信任度保持在高位,幸福感也高于西方国家。

中国房地产行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确实被下调,但这符合中国的一个原则,即试验、放手发展、学习经验、(然后再)进行监管。

现在,中国希望立足创新、数字化和脱碳,依托新能源或新材料等新兴行业,以人工智能为基础,以年轻创业者为驱动,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

如此一来,内循环刺激着国内供应、购买力和内需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外循环则代表与任何可靠且有意向的人进行贸易。因此,“双循环”使得独立自主、内部发展和提高对外开放度成为可能。

这一切都是资本主义难以做到的。因此,我们实际看到的不是常规的周期性危机,而是有的放矢地推进中的社会进步以及发展的阵痛。(编译/梅鹏鹏)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