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1BG能否摆脱“跨音速陷阱”,将0.85-1.25马赫的过载由6G提到8G
本次长春航展的一大看点是首次公开亮相的歼11BG,其最显著的特征是雷达罩由歼11B的黑色变为灰白色,显示其装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另外,歼11BG的航电也得到了精心优化,这从其大尺寸平显可以看得出来。虽然歼11BG的其它方面介绍不多,但作为中国侧卫家族的最新成员,采用大尺寸3D打印钛合金主梁是没有悬念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歼11BG能够克服侧卫家族的痼疾——跨音速陷阱吗?

要搞清楚所谓“跨音速陷阱”,还得从歼11BG的老祖宗苏27说起,苏27在设计之初,采用了有名的“中央升力体布局”,这是利用两个进气道与机腹形成的凹槽“兜住”气流来增升的的一种设计,虽然此前F14已经采用了这种布局,但因其进气道位于两侧肋下,形成的凹槽不够大,机头也没有明显的下倾角,因而增升效果有限。

而苏27则把中央升力体布局的增升效果挖掘到了极致,其腹部的楔形进气道很大很短,与机腹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凹槽,且机头明显下垂,能够对进入凹槽的气流进行预压缩,最大限度的将气流冲击凹槽的压力能转化为飞机的升力。采用这样的中央升力体布局后,苏27机身带来的升力达到了总升力的40%,造就了优异的低速性能,著名的“眼镜蛇机动”就证明了这一点。且极高的亚音速升阻比也大幅提高了苏27的续航能力,其内油航程达3690公里,为三代机最高水平,相比而言,F15A的内油航程仅1900公里,只有苏27的51%。

虽然苏27的设计很优秀,但当时苏联的材料技术和工艺却跟不上,这是因为中央升力体布局导致苏27的中机身较薄,可由于种种原因,苏27的翼展又空前的大,这就对中机身的结构强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苏27的钛合金占比达到了30%以上,几乎超过了同一时期的所有战斗机,但由于当时3D打印技术还未出现,没有类似歼20的大型3D打印钛合金结构可用,因此苏27的主承力框架是焊接而成的,这就导致侧卫家族存在所谓的“跨音速陷阱”。

根据俄方开的俄文版的苏27SK飞行手册,在总质量为21.4吨的前提下,速度小于0.85马赫时,由于结构限制,最大许用过载为8g。当速度大于0.85马赫小于等于1.25马赫时,最大允许过载降低到6g。即苏27在0.85-1.25马赫的跨音速区间,机体会受到激波的叠加扰动,只能进行过载不大于6G的机动,否则极易飞机受损,严重时甚至会机毁人亡。也就是说,在空战经常用到的高亚音速区间,苏27的实际可用过载只有6个G,这已经非常低了,要知道连飞豹后最大过载都有7个G。俄罗斯经过了数轮强化,到了苏35这里才基本上克服了“跨音速陷阱”的问题,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苏35的翼展破天荒的从14.7米增加到15.3米。

我国在研制歼11B时,因对苏27摸得不透,本着“修改原始,设计慎之又慎”的原则,歼11B的改进主要集中在航电雷达和复合材料上,况且当时歼20的3D打印技术也不成熟。因此,苏27“跨音速陷阱”的毛病在歼11B身上依然如故。其实,我国引进24架苏35,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搞清楚它是如何克服这一缺陷的,虽然2016年才入役的歼16应用了歼20的3D打印技术,但它毕竟只是一种多用途战斗机,对跨音速陷阱的克服程度在歼16身上表现的不明显,现在空优战机歼11BG来了,那么歼11B的主承力框架在采用大型3D打印钛合金整体结构以后,其0.85-1.25马赫的过载能否从6个G提高到8个G呢?

歼11BG能否摆脱跨音速陷阱,将0.85-1.25马赫的过载由6G提到8G歼11BG能否摆脱跨音速陷阱,将0.85-1.25马赫的过载由6G提到8G歼11BG能否摆脱跨音速陷阱,将0.85-1.25马赫的过载由6G提到8G歼11BG能否摆脱跨音速陷阱,将0.85-1.25马赫的过载由6G提到8G歼11BG能否摆脱跨音速陷阱,将0.85-1.25马赫的过载由6G提到8G歼11BG能否摆脱跨音速陷阱,将0.85-1.25马赫的过载由6G提到8G歼11BG能否摆脱跨音速陷阱,将0.85-1.25马赫的过载由6G提到8G歼11BG能否摆脱跨音速陷阱,将0.85-1.25马赫的过载由6G提到8G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