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商业航空的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有趣的故事。这些真实的历史,如果放在今天的角度来看,你会发现,那些在商业航空历史上成为经典的产品,固然有它必然性的一面,但很多时候也有不少耐人寻味的偶然性因素。

波音那年刚抬头,又被压制十几年,背后根源,是一封信和一通电话

(20世纪30年代,商用客机内部陈设比较简单)

1932年,波音公司开始着手设计历史上的一代经典产品,这款产品的名字大家可能都非常熟悉,就是闻名天下的波音247。波音247后来被认为是划时代的产品,是揭开了现代商用客机大幕的经典。

这款飞机采用了全金属流线型的机身设计,两台高功率的发动机放在机翼的前缘整流罩内,起落架可以收放。而且这架飞机,采用的悬壁式的单翼结构,同时安装了很多当时创新型的系统。比如说机翼的除冰系统、舱内的加温系统、驾驶舱里的早期的自动驾驶仪,还包括操纵面上所使用的调节片,这在当时都是很新潮的设计。

波音那年刚抬头,又被压制十几年,背后根源,是一封信和一通电话

(波音247是第一架现代客机)

30年代初期的时候,正是全金属飞机迅速的占领市场的时候,波音公司的247产品引起了商用航空公司高度关注。后来,247在1933年首飞,正式定名为波音247。

波音247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大家给了它很多的赞誉和光环。但是如果看一下波音247的生产数量,你会发现有点匪夷所思,因为波音247仅仅生产了75架。那么,何以一款如此成功的产品,它的生产数量却并不是很多呢?

那是因为,在波音247的交付合同上,有一些特殊的约定。

波音那年刚抬头,又被压制十几年,背后根源,是一封信和一通电话

我们回到1932年,就是这架飞机还在设计的档口,很多公司都看好这架飞机,但是波音公司已经做出决定,首批60架波音247全部交付给自己人,也就是波音旗下的“波音航空运输公司”。当时每架飞机高达是65000美元,整个合同金额超过了350万美元,这是美国商业航空史上难得一见的大合同。

这种飞机可以想见,一旦以新潮的面貌投入使用,显然会给商业航空公司带来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但最早的订单,波音公司都交给波音航空运输公司,别的公司只能等着,什么时候波音航空运输公司满足了需求再说。但当时在30年代初,美国商业航空正在进入一轮激烈的竞争时期,别的公司等不起,特别是当时著名的TWA公司。TWA公司希望能够赶紧拿到新飞机,但是波音公司不卖,于是TWA公司扭头就找到了当时的道格拉斯公司。

波音那年刚抬头,又被压制十几年,背后根源,是一封信和一通电话

道格拉斯公司也是一家大品牌,但在商用客机领域并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拳头级的产品。但是这家公司的掌门人唐纳·道格拉斯,从TWA公司总裁杰克写过来的信里,敏锐地嗅到了商机。

这封信要求道格拉斯公司开发一种新飞机,说的很明确,要对标波音247。这款飞机要全金属的结构,可以采用单翼或者双翼的布局形式,起落架也要能收放,载客的数量要比波音247多俩人,达到12人。飞行速度要达到296公里每小时,航程超过1700公里,采用两台500马力以上的发动机。

波音那年刚抬头,又被压制十几年,背后根源,是一封信和一通电话

(当时波音247舱内,如今看起来还是略显局促)

道格拉斯觉得这事值得一干,于是就紧锣密鼓地投入技术力量,开始研制自己的客机。既然对标的目标很明确,道格拉斯决心超越波音247,于是在自己的新飞机上采用了很多247也没有的东西。比如说改善起降性能的大型襟翼、功率达到了550马力以上的发动机等。设计完成之后,道格拉斯为这款圆形机命名为DC-1。

DC-1首飞结束之后,TWA公司很满意,但希望道格拉斯能够再努努力,把机身宽度再增加一点,让载客量达到14人。

波音那年刚抬头,又被压制十几年,背后根源,是一封信和一通电话

(DC-1)

于是,道格拉斯就把这款DC-1的产品经过进一步的改进,变成了DC-2。DC-2的产品一面世就风靡一时,因为它相比波音247而言,性能更加优越,载客数量也更大,空间感也更强,起降性能也好,一下子就压了波音247一头。

DC-2订单纷至沓来,道格拉斯公司简直是应接不暇,整个生产线满负荷开工,不仅民用市场要交付,而且军方也有兴趣准备下订单。道格拉斯的DC-2累计生产了198架,这个数量相当于波音247生产数量的3倍左右了。可想而知,波音公司刚抬头的这个趋势,被道格拉斯凭借DC-2,一头给压了下去。

波音那年刚抬头,又被压制十几年,背后根源,是一封信和一通电话

(DC-2)

到了1934年,道格拉斯的掌门人又接到了一封信。这封信来自于当时美国航空公司的总裁史密斯。史密斯的这封信很有意思,他希望道格拉斯公司能够在DC-2的基础上再设计一款新飞机,把这个飞机的客舱再加大加长,变成一款卧铺飞机。

因为美国航空公司原来有一款卧铺飞机,是柯蒂斯“兀鹫”。这款飞机专门夜里飞,乘客可以躺着完成相对比较远的航线。但兀鹫是一款双翼机,实在是太老太慢了,美国航空想把它换掉。史密斯看好DC-2,但DC-2又小了,装卧铺太挤了,所以史密斯希望道格拉斯能够把DC-2飞机加宽加长。

波音那年刚抬头,又被压制十几年,背后根源,是一封信和一通电话

(柯蒂斯“兀鹫”)

道格拉斯公司的高层讨论了一下,大家觉得没兴趣。因为DC-2已经受到国内各大航空公司的青睐,简直是赚的盆满钵满,就为了美国航空的一封信,有必要对机身的长度和宽度做大的改动吗?要知道,这种改动可相当于是对飞机的基本设计进行修改,也算是伤筋动骨。

道格拉斯没理这封信,但史密斯沉不住气了,干脆一个电话打到了道格拉斯的案头。两个大佬,史密斯——美国航空的掌门人,唐纳·道格拉斯——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的掌门人,在电话里谈了两个小时。据说光是这通电话,就花了史密斯300美元。

在电话里,史密斯告诉唐纳说,你的DC-2,我们的工程师已经是考察过了,如果机身的长度增加76厘米,宽度增加66厘米,就能满足我的要求了。当然了,发动机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功率,机身也要做一些小的修改。但是主体的这个更改一结束之后,我们就能装14张卧铺,可以让14名乘客躺着完成远程飞行。如果它要是标准客座的话,载客量能达到21人,这个对于我们航线的客容需求是再好不过了。

波音那年刚抬头,又被压制十几年,背后根源,是一封信和一通电话

(柯蒂斯“兀鹫”)

同时,他还给道格拉斯开出了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是很诱人的。

第一,可以从联邦政府申请到450万美元的特别贷款,用来支持道格拉斯的研发;第二,这款新飞机研制完之后,道格拉斯不用独家供货,在交付首批20架之后,可以接收别的订单。

道格拉斯心动了,于是就找了一位非常资深的航空工程师阿瑟・雷蒙德(Arthur E. Raymond),负责更改设计。雷蒙德也是非常的努力,用了不到1年的时间,就把新飞机送上了天,这款新飞机后来就定名为道格拉斯DC-3。DC-3的机身宽度达到了2.36米,一下子就实现了并排三座的布局,载客达到了21人,卧铺可以坐14个人。

波音那年刚抬头,又被压制十几年,背后根源,是一封信和一通电话

(DC-3)

道格拉斯交付给了美国航空公司后,美国航空公司发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特点,那就是这飞机能挣钱。今天很多朋友可能会想,商业航空公司,我运旅客不挣钱我干嘛。但上世纪30年代中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关口,当时的美国商业航空在客运领域,如果想挣钱还是不可能的。

商业航空公司主要挣钱的模式,是承担美国政府的邮政运输业务和其他的一些政府订单,客运是不挣钱的,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航空公司在客运这个盈利水平上那就是负数,是无法维持的。但是DC-3投入使用之后,凭借着21个客座和14个卧铺,在远航程飞行的时候,这票价居然能够弥合整个的成本,还有盈利。

波音那年刚抬头,又被压制十几年,背后根源,是一封信和一通电话

这下子史密斯兴奋了,几乎是逢人就讲DC-3的好处。DC-3能让航空公司在不拿政府补贴,也不承接航空邮政订单的情况下,单纯靠客票实现商业盈利,这在美国的商业航空史上还从来没发生过。

大家这一听DC-3能挣钱,所有的航空公司都找道格拉斯公司订货。在二战爆发之前,道格拉斯公司交付给航空企业的民用型DC-3总共有803架;而二战爆发后,美军大量需要军用运输机,定了超过1万架军用版的DC-3。这一下,道格拉斯的DC-3彻底注定成为一代传奇。

波音那年刚抬头,又被压制十几年,背后根源,是一封信和一通电话

(DC-3)

今天我们知道,正是凭借DC-3,道格拉斯稳稳地站上了商业航空制造商霸主的地位,而这个地位的推手,DC-1、DC-2,特别是DC-3,尤为关键。但是回看DC-3的诞生,我们会发现,在很多所谓的必然性之外,仍然存在着偶然性,甚至是多变的因素。

道格拉斯收到了史密斯的这封信,后来又接到了史密斯的电话,幸运的是,他对这个市场需求给出了积极的回应。而更幸运的是,资深的工程师雷蒙德,凭借自己精深的航空工程造诣,把这个回应变成了工程现实产品。这款产品通过强大的盈利能力,铸就了它成为一代传奇的真实资本,这就是DC-3背后不为人知的有趣的故事。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