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印度《欧亚时报》报道,印度正在测试一款来自波兰的巡飞弹,名为“战友”。它发布于当地时间9月1日,消息中特别强调,测试是在“拉达克地区”进行的,就是中印边境西段,这两年双方一直在对峙的地区。
印度的武器不管是自主生产还是进口的,通常评价不高。然而今天要说的这个巡飞弹,并非为了赞扬或贬低,而是为了从技术角度,对其进行客观分析。
首先,看尺寸和重量数据。根据印度媒体报道的数字,这款巡飞弹的长度为1.1米,翼展为1.6米,最大起飞重量为5.7公斤,有效载荷为1.4公斤。从这些数字中,已确定这是一款小型的无人机,也可以说,小型巡飞弹。
一般来说,无人机的尺寸通常偏大,在设计时追求最大的升阻比,机身和机翼都比较细长。一个10吨级别的无人机的机翼,可能比一架大型客机的翼展还要大。所以重量稍大于5公斤的小东西,1.6米翼展似乎有些出乎意料。要是亲眼看到实物,就会觉得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因为机翼和机身都很细长。
在数据中,最关键的是最大起飞重量和有效载荷。
无人机的分类是按照重量来划分的,有大、中、小型之分,一般来说,越大的无人机能力越强,“大”并不是指尺寸,而是指起飞重量。
当然,有效载荷更为重要,决定了能携带多少装备,装备多少就能完成多少任务。1.4公斤的有效载荷相当于一枚60毫米迫击炮的炮弹。无论是装战斗部还是装侦察用的摄像头,都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即使把它全装上炸药,按印度媒体所说的打击工事和掩体,恐怕也有些力不从心。
尺寸折叠后,可以被单兵携行。根据印度媒体报道的情况,经过折叠后,再加上发射装置,可以分装到两个背包中,由两个人背着携行。
有了尺寸和重量之后,接下来就要看动力装置和飞行数据了。
按照印媒的报道,这款巡飞弹是使用电动动力的。一块电池驱动电机连着一个螺旋桨。巡航速度每小时80公里,最大飞行速度每小时150公里。巡航高度是在150-300米。
首先,速度,不要看最大速度,而是看巡航速度。巡航速度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巡航速度每小时80公里也算中规中矩。这种低速的巡飞弹或者说无人机,每小时80公里和每小时100公里没有本质差别。但是把巡航速度和巡航时间联系起来看,就有意思了。
报道里没有讲准确的续航时间。一般来说,这个尺寸重量的电动无人机,续航时间差不多一个小时左右。如果按这个算法,这一个小时的飞行时间当中,差不多一半的时间是巡飞弹从起飞,飞到目标区域所用的时间,而剩下的一半时间,30-40分钟,是在目标区域上空巡飞找目标的时间。
动力系统很关键。选择电动的动力系统有几点好处。好处就是简单便宜,对于后勤的压力很小。作为印军来使用,应该还有一个考虑,就是使用电动的动力系统在高原地区的飞行相对来说,比活塞发动机要好一点。活塞发动机是吸气的,高原氧气不足,功率会大幅度下滑。电池动力就没有这个问题。
当然,电池会有别的问题。第一是高原气温低,低气温的时候,电池的电量也会下滑。第二是使用电池基本上就是一次性的,可以用蓄电池,但蓄电池的重量比电池要大了,基本上小无人机没人用蓄电池。
然后,这款选飞弹的巡航高度,150-300米。无人机或者是巡飞弹在高原使用是有问题的,就是这种小的无人机或者巡飞弹,巡航高度相对比较低。真拿到三千多米海拔的高原上,能不能飞起来都要打一个问号。
印方发布的测试的视频,基本上是在高原的河谷地区,说明其实在低海拔测试的,和这一款巡飞弹宣称的巡航高度是相匹配的。
巡飞弹起飞是用弹射装置来进行起飞的。一般来说,飞行器在起飞的时候,需要的功率最大。按照起飞的功率来设计这个飞行器的动力系统,动力系统就太大了。
对于无人机或者巡飞弹来说,起飞的时候基本上靠外部给它加把力,动力系统就可以做得相对小一点,可以有更多一点的重量和容积,分配给有效载荷。
再往下说,就是这款巡飞弹的有效载荷和运用方式。
按照印度媒体的说法,这个巡飞弹的有效载荷是一种灵活的、模块化的有效载荷。既可以装用于侦察的侦察载荷,换句话来说就是摄像头;也可以装各种各样的战斗部,包括:聚能和温压的战斗部。这都无所谓,总重量就是那么大。
关键是把侦察用的载荷,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设计出来,可以装机使用。这种运用方式实际上就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攻击杀伤用的巡飞弹了,可以视为侦察用的巡飞弹。
这款巡飞弹和大家概念当中的“空中杀手”不一样,它实际上是弹药兼侦察,而且侦察的比例应该更大一些。毕竟有效载荷太低,装的弹药量太少。侦察发现了目标之后,可以呼唤后方的远程火力。
即使装战斗部,也是要摄像头的。没有摄像头,就没法发现、瞄准和锁定目标的。不过作为战斗部配用的摄像头要求就会低一点。如果是侦察用的摄像头,视角、视野相对要大得多。对清晰度的要求也会更高一些。应该是一个带有自动变焦系统的、大视野的高清晰摄像头。
讲到这个地方,我们不去褒它也不去贬它。应该说它是一个低水平的巡飞弹。最大的问题在于,不管是杀伤还是侦察,它都需要和地面操作人员有信息的交互。这样的一个信息交互过程,基本上是它的一个软肋或者“命门”。一旦掐断了这个信息交互,这个巡飞弹就会变成断了线的“风筝”。
那么怎么样把软肋和“命门”给弥补掉呢?不要信息交互,换句话来说,在控制芯片当中有一定的自动目标识别系统。据说俄罗斯最新的“柳叶刀”就有这个能力。
它可以在巡飞过程中自动地寻找某一类目标,确定之后对目标发起攻击。但是波兰的“战友”没有这个能力。那么掐断这个信息交互好不好掐断呢?很容易。
前些年的珠海航展,以及在军事频道播出的很多新闻片当中,经常见到反无人机枪和反无人机炮,像外面裹着一圈线圈的那个东西,实际上它就是一个电磁干扰设备,它就能够有效地切断对方的信息交互的渠道。
讲到这里有人反驳说,人家也可以采取技术措施,可以抗干扰。
要想抗干扰,很难。这个巡飞弹太小了,有效载荷太低了。往上加一堆抗干扰的东西,这个巡飞弹就没法带有效载荷了。所以,我们还是比较好对付的,用反无人枪来对付它,比什么激光、高炮应该都好使,而且成本更低。
按照印度的传统习惯,多测试一点总是不吃亏的。反正是测试,测试到最后自己能够学到一点本事,说不定还能搞出一款国产的东西。这应该是印度方面最核心的想法。
既然是一个烂东西,我们就不必介意它了?不能这么看。
这个东西本身不是一个什么神器,但是印度开始重视巡飞弹了。巡飞弹真用起来,如果用得好还是很厉害的。
印度在这方面开始起步着力了,起步点低,着力点低,没关系,只要开始动起来,总是会越来越高的。
我们还是要关注重视,特别是要跟踪,印度最终选择的是什么样的巡飞弹,是国产的还是进口的。最终的巡飞弹是不是能够对我们造成较大威胁,是不是也该考虑针对它做出相应的技术措施。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信息平台不持有任何立场,欢迎在下方【顶/踩】按钮中亮出您的态度。